医疗服务中的“强者”与“弱者”
(2011-11-30 16:32:05)
标签:
杂谈 |
网上看到株洲市第二医院急诊科被病人家属夷为平地,应当为病人服务的门诊大厅变成了个人家硕大的灵堂,心理感觉到阵阵酸楚。医疗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是面对“生与死”的工作。解除病痛是你的职责,生命丧失是你的罪过,没有表扬和赞许,只有要求和指责。这样的工作谁愿意做。急诊科、门诊是医疗工作的场所,是为广大患者服务的。然而,只要你有胆量、有“魄力”你就可以占有,不管这时候是否有其他人就诊或抢救。只要我“愿意”,医生就可以变成我家的“私有财产”,受我的指挥的调遣。我想问,这时候在急诊抢救的病人,在门诊就诊的病人现在应当去哪儿看病?他们的生命应当由谁来保障,他们的病痛应当由谁来解除?
在网上粗粗的搜索了一下,有关“医闹”的报道不计其数。卫生部在2006年就决心坚决打击医闹。作为一名在急诊科工作23年的医生,我很反对有些上级医师这样指导下级医师:“上班时应当找一个有窗户的诊室,并且要背对着窗户。这样如果有病人打你,你可以跳窗户逃走。”这是多么可笑的“教诲”。但是,株洲市第二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就是因为没有遵从这样的“教诲”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六名医护人员被打,其中三名医护人员被扣为人质,为死者烧纸钱。原因也很简单,是因为病人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过敏死亡。
医疗作为一个特殊行业,从来就倍受关注。政府把它看成是公益事业的一部分;老百姓把他看成是保证健康的场所。但是,这也是某些人大发其财的地方。有人公开说:要致富,做手术,做完手术告大夫。这些人太了解医疗了。医生本身也是人,没有预见性,只能根据自己五至八年所学的知识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帮助判断。这种判断中间一定会出现误差。这些人就利用这样的误差大做文章,谋取私利。即使不是蓄谋已久的,很多人也会在自己医疗目的没有达到的情况下设法索取一点经济利益。这甚至可以说是现在医疗的“浅规则”之一。这样事件的发生源于我们的宣传,医生是强势群体,要忍让;病人是弱势群体,理应得到补偿。
在正常就诊的时候,病人是“弱势群体”这是事实。所谓弱视,是说病人在寻求医生的建议和指导。病人有理由完全听从医生的,自己并没有决策的能力。但是,试想一下,如果病人都能懂得自己的疾病,知晓如何诊断、治疗,社会上就不会有医疗行业,医生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医疗行业的出现,正是为了帮助广大群众解决这样的“弱势”,通过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人体,了解健康,了解人生;通过医疗行为使他们保持健康,维持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这支有600万人的“强势”群体在为全国14亿人的“弱势”群体承担着健康卫士的职能。而这600万也是14亿“弱势”群体中的一个分子。
近年来,关于病人是“弱势”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医疗服务“公益性”、“优质性”的声音越来越强。但是,保障医疗环境、保障医护人员合法权益,甚至人身安全的声音却完全听不到。病人“告大夫”,医生就一定要道歉;病人“闹医院”,医院就一定要赔偿。即使医院、医生完全没有错误,也要做“人道主意赔偿”。这样的制度,“安抚”了民心,却鼓励了“医闹”。我们有没有想到,当我们容忍,甚至纵容一个“医闹”的时候,却是在伤害着广大群众的利益,因为医生的“自保”,医生的“逃避”,也因为医疗设施的破坏和医疗资源的非法占有。
在公益行为面前没有“强者”与“弱者”的区分,大家都是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非专业人群服务。在火车上,乘客没有掌握速度与方向的权力,我们没有说乘客是弱者;在餐厅,就餐者不懂的如何烹饪,我们没有说就餐者是弱者;在商场,顾客没有定价的权力,我们没有说顾客是弱者;在学校,学生没有左右自己的权力,甚至不能保证考上大学,没有人说学生是弱者。为什么偏偏到了医疗服务就出现了强者与弱者的区分?这种区分已经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强肉弱食”。其结果不但大大地伤害了广大医护人员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也潜在地给医疗带来了隐患。首先,病人到医院来购买的是医生的建议和技术,然而,医生为了避免“秋后算账”自缄其口,和病人打起哑谜。病人如何能了解来医院的目的和真正利益?其次,医生每天面对成千上万的病人,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挨打”和“受侮辱”,他怎么能有荣誉感和使命感,又怎么能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再次,调查一下现在的医生,有多少人愿意让自己的后代步自己的后尘,成为医生?也许未来的病人比我们现在更加可悲,因为虽然不少药,但却更加“缺医”,至少缺少医学“世家”。
医生要求的并不高,他们并不要求成为“强势”人群,他们只要求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要求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要求安全不受威胁,要求人格不被侮辱。只有这样,医生才能安心地为全社会的病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