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除隔膜,更要品味语言——《朝花夕拾》名著导读反思

(2018-11-01 23:05:2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统编教材将《朝花夕拾》列为初中生读的第一本名著,“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是编者提供的关于本书的阅读提示。可见,编者目标在于让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打消对经典作品,尤其是对鲁迅作品的畏惧感,因此选取了鲁迅先生众多佳作中,《朝花夕拾》这本既有着个人生动有趣的回忆,又蕴含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既简洁洗练又感情真挚、饱含韵味的作品。
为了初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开展了以“有趣的故事”为主题的读前导读活动,顺利地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入文本中有趣的故事,如“美女蛇的故事”“吃福橘的故事”等。但正如作者自述:“或作或缀,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由于作者创作环境的“纷扰”,加之鲁迅语言强烈的讽喻意味和极强的时代性,学生读来依旧觉得生僻晦涩、似是而非,不久自然又束之高阁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借助课本中的专题研究,开展了读中分组互助学习的活动。以三个专题探究——“鲁迅的童年”“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以及“鲁迅的儿童观念”为依托,开展四幕剧《鲁迅的童年》的表演活动,将鲁迅童年中那些充满自然之美、民俗之美及人情之美的故事,直观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同时,也将鲁迅所鄙薄批判的那些并不大美好的人和事,经表演展示,让学生领悟到:鲁迅的童年并不总是金色的。
人物形象的人格之美是回忆性作品中反映的一个重要母题。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中,要深刻地理解,作者饱蘸情感刻画的几个可敬仰的人物,一场表演显然太粗浅。因而,用手抄报的形式,分组让学生去感受如“藤野先生”“范爱农”“阿长”乃至“鲁迅自己”等人背后闪耀的人性光辉,就很必要了。于是学生从“性格特征”“常说的话”“作者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展开了剥笋式的分析,给人留下向真向善的审美感悟。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言,《朝花夕拾》的风格是幽默的、简单的,同时也是雍容的,这种雍容与其杂文色彩是分不开的。虽然作者是以自己的的生活经历为题材,但是却不同于一般的介绍人物生平的文章,他却以口诛笔伐的方式,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展现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风气,其中便涉及到儿童教育观念的问题。正是贯彻了作者所主张的“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学生难以从中挖掘到作品的精神价值。为此,我刻意引导学生从“鲁迅的乐学观”“鲁迅的幼儿本为观”以及“鲁迅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这三方面,去书中寻找与之吻合的篇章内容。最终学生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无常》等篇章中,发觉到鲁迅先生提倡快乐学习,而非死读书。同样,在《五猖会》《狗猫鼠》《二十四孝图》等篇章中,领悟到应该将最大程度地保护好儿童的天性,而譬如《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二十四孝图》中,他也毫不客气地揭露了传统家庭教育的专制、传统学校教育的迂腐以及封建孝道的残酷。
阅读分享课后,原本喜不自禁的我,猛然发现,在这个看似完美的教与学的活动,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从细节中去品味语言。鲁迅的语言实则与七年级学生还是存在不小距离的。如《狗猫鼠》《无常》《二十四孝图》中,就有许多深刻的语言值得探究。《狗猫鼠》中关于正人君子的隐喻,《无常》中阴间之鬼与正人君子的对比,《二十四孝图》中,“道学先生以为老莱子白璧无瑕时,他却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死了”一类,这些都给孩子的阅读带来障碍。
字词有生命,语言知冷暖。如果能够在读后再利用一节课时间,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语言中漫溯,融入个人的人生经验去采撷英华,在比较中去发现矛盾,从已知的世界中,推理出未知的奥秘。或许我们的未来人生能够受到更多启迪,经典也就种在学生心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