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精言采撷之一.求学篇

(2011-11-23 14:38:35)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

http://s2/middle/8f55b383hb37abf13e6d1&690

 

一.  求学篇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辱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道光二十二年)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                                                                    (道光二十二年)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道光二十二年)

 

“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份内事也。                            (道光二十二年)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道光二十二年)

 

功课无一定章法,但需专耳。                                                        (道光二十三年)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道光二十四年)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道光二十五年)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咸丰八年)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同治元年)

 

 

点评:

 

    作为近现代史上的“古今完人”,曾文正公在做学问方面的心得体会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番,因为求学对一个人来讲是整个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将求学的目标作了一个定位,那就是两个点:进德和修业,也就是我们目前学校教育中所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目标中的德(思想品德修养)和智(知识技能学习)两个方面。其中在学习方面,曾国藩又特别强调一个“专”字,应该说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做任何学问,你不花大力气去潜心钻研,怎么可能真正掌握呢?不过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在目前来讲也应该辩证地全面来看。曾国藩所处的那个时代,求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经史子集之类的一些传统国学。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和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认为在本学科领域做到一个“专”字的同时,若学有余力,不妨也尽量扩大一些自己的知识面,以应对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相信这样做对事业会产生更大的帮助。
    此外,曾国藩强调读书要做到有志、有识、有恒,并且强调这三者缺一不可,实在是经典之至。此道理即使放之今日也不为过时。尤其是立志,更是纵览全局的要素,有了远大理想,读书自然产生强大动力,其它一些困难和挫折都只是等闲而已了。在求学态度方面,曾国藩提醒大家不要骄傲自满,这也确是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此一来,曾文正公在学习的正反两种状况下都给了我们谆谆教诲: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保持远大志向,具备一颗恒心,通过已有的见识去化解;当学得十分顺利时,我们又不要忘乎所以,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学业有成。
    至于在学习方法方面,曾国藩对读书给出了看、读、写、作四种建议。诚然,这一点放在今日,也应该与时俱进了,尤其对于理工科类的学习来讲,更要从逻辑和抽象思维等更多层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加以总结。但是曾国藩关于勤思善问的建议,则是永不过时的。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