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精言采撷之二.修身篇

(2011-11-23 14:35:25)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

 

二.  修身篇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道光二十四年)

 

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姑息。                                      (道光二十九年)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咸丰六年)

 

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咸丰八年)

 

至于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咸丰八年)

 

早起也,有恒也,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务。                                              (咸丰九年)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咸丰十年)

 

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咸丰十一年)

 

凡好名当好有实之名,无实则被人讥议,求荣反辱。                                      (咸丰十一年)

 

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同治元年)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公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同治元年)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  (同治元年)

 

第宜束身圭璧,法王义之、陶渊明之襟韵潇洒则可,法嵇、阮之放荡名教则不可耳。            (同治元年)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同治元年)

 

知不知,壹听之人;顺不顺,壹听之天而已。                                              (同治元年)

 

危急之际,惟有专靠自己,不靠他人为老实主意。                                          (同治元年)

 

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同治二年)

 

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同治二年)

 

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同治二年)

 

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不特吾之言当细心寻绎,凡外间有逆耳之言,皆当平心考究一番。(同治二年)

 

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同治二年)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功夫,第一莫著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     (同治二年)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同治三年)

 

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当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为衰时百事拂逆地步。              (同治三年)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同治三年)

 

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                                                      (同治三年)

 

不若就现有之功,而加之以读书养气,小心大度,以求德亦日进,言亦日醇。                  (同治三年)

 

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                                        (同治四年)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同治五年)

 

庄生云,“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东坡取此二语,以为养生之法。尔热于小学,试取“在宥”二字之训诂体味一番,则知庄、苏皆有顺其自然之意。养生亦然,治天下亦然。                        (同治五年)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同治五年)

 

申甫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星冈公所谓“有福之人善退财”,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      (同治六年)

 

弟求兄随时训示申儆,兄自问近年得力惟有一悔字诀。                                      (同治六年)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同治六年)

 

但患不能达,不患不能立;但患不稳适,不患不峥嵘。此后总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

                                                                                      (同治六年)

 

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同治六年)

 

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而神钦。                      (同治十年)

 

 

点评:

 

    修身是《曾国藩家书》中所花笔墨非常多的一个部分。古代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一直遵循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可见修身是这一整个过程中的基础性环节,修身都未做好的话,其它的都无从谈起。
立志同样被置于一个很根本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在曾文正公看来,无论是求学,还是修身,立志都是一个大前提。人一旦立下了志向,对于真正的圣贤豪杰来讲,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事情呢?更不用依赖于他人了。只有立下了远大志向,就开始自觉地发奋自强,办起事情来也能考虑周到,这就在修身方面解决了一个根本性的内在动力问题。自然而然也不会在行动中遇到挫折时就怨天尤人,而是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守身如玉,加深修养,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激励自己。由于立下了志向,不会好高骛远,贪图名利。这反映到生活中去时,他也只会选择那些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可见,立志对于修身来讲,实乃一大根本也,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后生学子来讲,仍具指导意义。
    曾国藩在修身方面讲了很多要点,这里不妨就其精华做一概括。首先,勤俭是个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作为一位君子所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为此,曾文正公甚至还开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诸如做到“勤”字,需讲求早起、有恒、重也;做到“俭”字,则需注意衣服俭朴、少用仆人等等。如此细致入微,真可谓谆谆教诲也!当然时至今日,如何做到“勤”“俭”二字,我想生活中的具体事项肯定有着更广泛的内容,在这里就不再多讲了,重要的是作为一种修生的基本功,勤俭仍是我们个人生活的基本态度,即使是处于当今物质生活已经较为富足的时代。其次,保持谦诚和虚心的心态对于修身来讲至关重要。如果说勤俭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的话,这一点就开始着眼于个人和外界的联系。如何实践呢?曾文正公在这点上是谈得很多很多的,在不同的家书中可谓反反复复、不厌其详。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讲,就是做人一定要保持低姿态,对事以谦,待人以诚。比如说人生中比较考验人的一种经常碰到的情况,当听到逆 耳之言 时,我们就需保持一种虚心接受的态度,而不要太抵触和太自负,显然生活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是不多的。坚持修炼谦诚和虚心的人生态度,时间久了,自然炼就一种浩大的胸怀,对待世间百态、功名利禄等等,都能做到浑然一体,泰然处之。这可是一种了不得的境况,足可干一番大事业了!最后,对周边的环境和世界应保持一种尊敬和宽容的心。曾国藩将此归纳为作人之道,也即“敬”“恕”二字。其实更深一层理解的话,这种态度除了修身的指导意义外,更有一种哲学观在里头,那就是我们对待周围所有事物都应具备一种天然和谐的人生体验智慧。对所处的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我们首先应该遵从;对于发生在我们自身的不如意状况,我们也应该对相应的客观大环境和相应的人报以一种理解和宽容的心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坦荡起来,悠然洒脱,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大气,而超出常人患得患失的普通境界。
    一般来讲,我国古时很多的传统儒家士大夫在修身养性过程中,在严格遵循儒家经典教导的同时,也充分吸收了老庄哲学的精髓作为补充。在这点上,曾国藩也不例外,其家书中就大量包含了道家的思想,在哲学层面作为个人生活处世的指导。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归纳。从做事的方式来看,曾文正公主张刚柔并用,并称之为天地之道。这个道理我想很多人都是清楚的,也即我们经常提及的有张有弛的那种做事技巧。从做事的过程来看,曾文正公主张自力更生、勤勉用功的同时但一切顺其自然,尤其避免为了追求所谓的功名而违背固有规律。作为个人,在过程进行中当然须竭尽全力尽职尽责,而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来看的话,则又需合乎外界规律,这也正是道家所论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对待事物结果的态度来看,曾文正公更是主张淡然处之。当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时,尤其注意保持清醒,更应该好好考虑为将来人生可能遭遇的挫折甚至失败作心理准备了。尽管我们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追求自强,但当我们真的一旦成功实现某个目标时,又不能恃强而骄,而应该更加保持谦虚谨慎。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但又非常重要,否则曾文正公何以在家书中就此花那么多笔墨谆谆告诫?确实引人深思。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针对人生提出了八本之说。显然八本之说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不仅限于修身,我们暂且将其归之于这一节,乃期总领以下各节之目的。这里不妨将相关的原文再次摘选一遍,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具体含义我就不再赘述了,供各位朋友在结束本节之前细细品味这些精妙语言的过程中回味无穷。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