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如何做到科学教学评价

(2011-12-18 16:54:50)
标签:

杂谈

分类: 刘婵娟

浅谈如何做到科学教学评价

        从小到大,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的学习评价各种各样,不同的评价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科学研究更深入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做到科学的评价,将越来越受重视。下面浅谈科学教学评价,首先先来看两则小学生的日记:

日记一:实验课上,我的搭档一直在背英语单词,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我一个人做,只是在老师巡视走到我们的实验台时,他才装装样子。我已经习惯了搭档的行为,他是不会真正用心做实验的。因为他跟我说过多次:反正期中、期末、月考、中考都不考操作,根本没有必要注重那些过程,只要最后考试能取得好成绩,就是彻底的胜利。 

日记二:我不觉得他的观点和做法正确,但也说不出不正确的理由。可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排在我前面,科学课成绩也一点不比我差。真不公平!要是考试都考实验操作,他的成绩肯定不会有我好,哼!为什么考试内容方式不公正点儿?昨天老师在批评我的时候还拿他的成绩跟我的成绩比较,表扬他成绩稳步上升,让我向他学习,咳!真让人不服气!成绩好就代表学得好?为什么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就可以得到表扬?这科学课学得真是无聊透了。

看了以上两则日记,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呢?

下面再来看看一个调查数据:

 

学生对对公布分数和排名次的感受

 

 

 

 

 

 

小学生

67%

10

7

16

初中生

63%

11

16

10

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现行中小学教学评价存在的缺陷有:1、评价功能方面:

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激励、改进、发展功能。2、评价对象方面:关注结果,较忽视过程3、评价内容方面:过于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对科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4、评价功能方面:过分强调甄别、选拔功能,忽视激励、改进、发展功能。5、评价对象方面: 关注结果,较忽视过程” 6、评价内容方面:过于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对科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作为未来可能成为教师的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教学倡导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

在评价理念方面,我们应该倡导根据科学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方式系统地搜集各种信息,对科学教学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研究发现,科学教学评价理念对应着上述的缺陷有以下改进:(1)评价功能上,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三、科学教学评价的理念;(2)评价对象上,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3)在评价主体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评价;(4)在评价内容上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5)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统整;(6)在评价问题上,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那么,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哪些方式呢?

1、书面测试:书面测试也称为纸笔测验(paper and pencil test)是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试卷上作出书面回答的一种方法。但要改善原来存在的缺陷,科学课程标准在提倡多元化评价的同时,强调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纸笔测验,应在新的评价理念下改革纸笔测验。

2、  实践活动评价也叫活动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s),属于真实性评价(authentic assessment)。此时应注意:(1)化学活动表现评价要同课程与教学相整合, (2)要关注学生的交流和自我评价(3)尽可能使评定误差最小化。

3、  个人成长记录评价(1)含义:个人成长记录评价,通常也称档案袋评价法(portfolio  assessment)。它是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每个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信息、资料累积起来的集聚物。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计划,请学生持续一段时间收集、组织与反思学习成果的档案,(2)特点:以评定其努力、进步、成长情景的一种评价方法。

当然,科学教学评价方式不止以上3种,但是以上三种是比较有实用性的。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为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切记改善不科学的教学评价。

 

 

 

 

参考资料:http://wenku.baidu.com/view/f120432c2af90242a895e53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