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药

(2022-04-16 08:58:02)

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生了毛病,大多是看中医,大概是我们这小县城名中医比较多的缘故。作为小孩子,也比较倾向于给中医郎中看,他们态端和蔼,望闻问切,看看舌苔,搭搭脉搏,不象西医,动不动就是打针挂水,甚至动刀子,太吓人。

问题是,看中医,就须吃中药。说起中药,首先就是用各种植物的叶根茎果、某些动物的皮毛壳骨等煨出来的、冒着袅袅热气、味道苦辛、难以下咽的那一碗黑之抹乌的汤药。

我们常看到有些幼孩抗拒喝药,闹到撒泼打滚,由大人强行撬开嘴,用调羹一勺勺地喂。大点的孩子,则连哄带骗,一边帮捏着鼻子往嘴里灌,一边许诺马上就用糖过口。

喝汤药的缺点,不止是苦,还量大,至少大半碗,一天两顿,得喝好几天,在孩子眼中显得遥遥无期。其实那时还不知道,有人得喝几年,甚至大半辈子呢。

我从小不怕喝中药,并非不怕苦,而是自己摸索出秘术,可减弱或避开苦味。人的味蕾大部分集中在舌尖上,喝药时尽量不用舌尖去沾,直接咽到喉咙口则好多了。

汤药的麻烦,还有煨药。从药店按方抓药回来,须遵医嘱,用药罐武火文火地煨上一通,方能服用。其中火力和时间的把握,也很有说道。一马虎,那陶土瓦罐就崩璺(裂纹,方言读mèn)碎裂了。

除却汤药,中医还有其它品种,如膏药。这属于外用药,用于搽、贴、敷在伤口或病变处。最先认识的,就是在学场跑江湖的人卖的狗皮膏药,主治跌打损伤。后来中医郎中配药却不用狗皮了,一张方崭崭巴掌大的油皮纸,中间一块圆形黑乎乎、腻滋圪东的膏状药。怪不得人们将日本国旗说成膏药旗呢,形似得很。

总觉得膏药特别灵。有次我背上生个疖子,红肿溃烂发炎,很厉害,几天打针挂水,还是拿不下来。改为看中医,郎中给我埋了根约寸许的药线,贴上膏药。两天后去复诊,他将膏药一揭,带出了脓头,周边已长出新的肉芽,再过一天,好了。

还有丸药、丹药等,如人丹、各种清火解毒丸等,现在统称为中成药。服丸药的好处是方便,不苦。现在有些养生保健类的,也做成丸药,许多老人吃起来,成把的往嘴里吞。

真正保健养生的是膏滋,是根据各人体质特征和所患(慢性)疾病,由郎中针对性开出方子,佐以珍贵滋补药材,经专业药工精心熬制出来,颜色油黑发亮,口感甘甜润滑。秋冬之季服用,效果更佳。

药酒也是中医治病养生的一个种类,由药材加酒炮制而成。不过据我所知,只有少数人群服用。原因一是奢华,二是善饮酒者才适合。比如我天生酒精过敏,就不适宜。

插队农场时,有位带队干部林老头,整天捧着水烟管,端着酒盅。据他自己说,从小体弱多病,就喝上了药酒。现在几乎不吃茶饭,一天三顿都是喝药酒,搭些晕素小炒。还说酒就是粮食做的,是粮之精华。我将信将疑,看他瘦骨嶙峋,却是红光满面。

现在又时尚起了药膳,也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将药材食材搭配在一起烧煮煨煲,功能是治未病、调理身体功能、增强免疫力……一大堆好处!因此,我也不免随俗,每天一碗百合枸杞银耳汤。

忧心的是,抗疫到今天,非但没有特效疫苗,也没有特效药。关于中药能治新冠的说法虽有,却不成气候,至于药效,无从考证,令人沮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铁饼
后一篇:年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