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 区
生活在大社会的边缘,加之浑浑沌沌不太关心世事,对有些事竟然是懵懂的,比如居住地的行政管辖部门的称呼。
由于“投身于”防疫抗疫,常做核酸检测,最近大概弄清楚了,我们南京住地是: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街道某社区……及至小区名称加某幢某号。回头一想,却对靖江老家居所糊涂了。以前报家庭地址是:靖江市靖城镇(还插入过靖东居委)某路某号。根据南京样本推测,现在应为:靖江市靖城街道某社区……及至某路某(门牌)号。不知正确与否?
至于网格化管理,恕我落伍,更是茫然。也不知我们是怎么被网格化的,更没觉得被管理的滋味。咳,大概是我个人原因,与社会太脱节了。
好在疫情之下,感受到了与社会联系似乎密切了许多,尤其发现了社区这个组织的存在。虽然并没有直接与社区工作人员接触过,至多在小区公告栏内看到过社区的通知、文件,及某些人员的照片。
还得感谢通讯和传媒事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微信这个平台的巨大功能。自从我们加入了小区业主微信群后,觉得从以前半盲半聋的残疾状态,渐渐变成了正常人,且不觉得对寄居地过于陌生和隔膜了,有可以融入非故乡城市生活的感觉。
因为微信群不仅有业主,还有社区工作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网格管理人员、片警等人的加入,因此信息量比较丰富,且传递迅捷、消息灵通。比如社区片警经常发送防止(金融)诈骗的警告和案例。最主要的是物业管委主任,是位责任心很强的同志,不仅及时传达各级政府部门及社区的指令,还耐心倾听业主们的呼声,主动充当沟通的桥梁。比如要有安全检查了,督促各户收拾楼道和门口不规范摆放的杂物、鞋架等。至于平时的物业管理上许多杂事的处置,也很尽心尽责。
我原来以为物业仅是收物业费的,其它屁事不问,更无行政职能。前几任就是如此,因此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年,两眼一抹黑,也从不和他们打交道,所以更不知有社区这机构的存在。
疫情以来,方显得社区的重要了。于是,我们在微信群中接受防疫的各项指令,最主要的是知道何时去何处做核酸检测和接种疫苗。
遥远的家乡也没忘记我们,团结路社区(居委?)也常打电话来询问。这种“骚扰”竟使我觉得温暖,有没被遗弃的感悟。
且看这两年多的疫情期,基层的社区工作人员,大概是除医护人员外,最为辛苦的群体!放眼世界抗疫大势,中国的社区发挥了特别的作用,这也是我国体制的优越性之一吧。
去年写过一篇《居委》,抒发了些美好回忆,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社区应是居委的时代适应版,至于功能的发挥能否达到居民的愿望?其实事在人为,与具体担任社区工作的人员素质、能力有关。比如疫情防控,各社区做法、效果、及人们的评价,总会有差距。
各行各业皆是如此,不足为奇,不必苛责。能履行职责,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