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秋天的怀念》二次解读、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

(2018-06-01 10:40:50)
标签:

转载

《秋天的怀念》二次文本解读 

                                   轵城西留养李冬梅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21岁,青春年华、风华正茂。多么美好的年龄,令人羡慕的年龄。“双腿瘫痪”,又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在被父亲搀扶着走进医院时,作者发誓: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可是,21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时怎么也没料到的。那种绝望,那种生不如死的痛苦,让人心碎。】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是对“暴怒无常”的具体描写。北归的雁阵,暗示着春天已经来临,但我仍然活在冰封的冬天。我看不到任何希望,我甚至对世界对上帝充满了仇恨厌恶和恐惧。】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懂得此刻儿子需要宣泄,可她又不放心儿子,担心儿子自残。母亲啊,你的内心一定是纠结的。从一个“躲” 字,体会到母爱是呵护,是理解,是宽容,是对病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由第三人称过渡到人物对话,自然而然。儿子,你还年轻,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你没有领略呢!母亲想让儿子通过看花,感受生命的美好,走出自卑、的阴影和低谷。】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但为了唯一的、生病的儿子,这小小的癖好也断了。“捶打”、“喊”,通过动作和语言的描写,生动的写出了我因双腿残疾而生不如死的痛苦心情。】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简单的几个字,仿佛把我们拉到了情境之中,撕心裂肺的痛苦、令人动容的母爱,我们仿佛以融进了剧情中。】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联系上下文,可以得知,母亲此时已经重病在身,但她却隐瞒着儿子,以自己的坚强和伟大引导儿子坚强的抗争命运。同时,也可以体会到慈母的良苦用心,她不想在儿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本段文字,作者不断地变换着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娓娓道来,在淡淡的哀伤中,讲述着令人心碎的往事。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是环境描写。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日月轮回,春去秋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此情此景,我也许会想:树叶的生命那样短暂,我何尝不是一片落叶,人生的春天刚刚开始,就进入了秋天。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一个“挡”字,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母亲用身体挡住儿子的视线,生怕我因窗外树叶飘落而触景生情,母亲挡住了绝望,留下了希望。母爱之细腻,尽在一个“挡”字之中。】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中,夹杂着人物的对话,不是单一的描述。这就是作者的风格。母亲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而是用问的语气来说呢?一个小小的问号似乎告诉我们很多东西。母亲在病儿面前真是小心翼翼呀!生怕哪句话没说好,惹儿子发脾气。母爱是什么,是平等,是商量,是迁就,是小心翼翼。】“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如果我们拍电视剧,这个画面演员定能把握好,因为作者的描述很具有画面感,“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动作历历在目,而不是简单的人物对话。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细节描写,母亲对儿子的爱,细心至极。母爱就在那细细碎碎、絮絮叨叨之中,看似平凡,实则伟大此处描写具有生活的气息。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大口大口,”可见母亲的病有多重,为了儿子,她忍受了多少病痛的折磨。】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苦难的母亲,伟大的母亲,临终前母亲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儿女,这位平凡母亲的爱再次让我动容。】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菊花具有象征意义。菊花的特点,都是母亲身上具备的品质。菊花蓬勃的生命力,也暗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阳光、坚强。文章借菊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节选自《我与地坛》】

总评:

1、词语特色:善用叠词。如“唰唰啦啦”、“望着望着”、“听着听着”、“大口大口”、“整宿整宿”等,给人一种无尽的折磨,感觉生命承受的苦难和母爱的伟大

2、布局特点:选材构思精巧,从春到秋,从今秋到又是秋天,作者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季节。春季百花盛开,充满生机,但我充满绝望;秋天萧条肃杀,但我活得坚强乐观。

3、语言特色:作者善于在第三人称的描述中穿插人物的对话,这样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交叉使用,使文章更有画面感。

 

 

         《秋天的怀念》二次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

                                       西留养李冬梅

一、六年级学情分析:

1、通过对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史铁生的了解几乎为零,没有读过他的相关作品,对他的生平了解很少。课堂上进行相关补充很有必要。

2、学生接触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品析字词,但是对文章的选材和构思关注的不多。课堂上需要对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进行提升。

课前准备

1、教师、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搜集一些史铁生的生平资料。

2、教师整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

2、搜集其他一些描写母爱的名篇。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理解生僻词语,如“诀别”;从细节描写中感受母爱的深沉和伟大;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一、直接导入,了解作者(5分钟

1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板书)

2、师生交流史铁生资料。

3、交流捕捉到的信息。

  (身残志坚、二十一岁就瘫痪了、写下了许多作品。)

二、初读文章,感知内容(5分钟)

 快速默读,说说本文主要写什么内容。(描写母爱的文章)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分)

  交流你喜欢的词语:

 预设: 瘫痪    暴怒    捶打   憔悴   诀别    淡雅   絮絮叨叨

四、再读课文,画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10

  预设生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3:邻居们把她抬上车的时候,她正大口大口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4: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师交流: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抓住躲来品析母爱就是理解。)

   2、“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抓住?来品析母亲对病儿的小心翼翼和理解。)

五、提出疑问、梳理问题(17分)

   关于这篇文章,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预设生1:题目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2、结尾为什么写菊花在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教师:我也有问题想和大家交流:

1、济源人民广播电台准备让你来全文播诵《秋天的怀念》,你觉得用什么感情基调朗读最合适?为什么?

深沉?高昂?激情澎湃?平淡?

试着配乐朗读。

2、这篇写母爱的文章和我们以前读到的同样主题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以文解文的方式,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选材构思的精巧和隐含的叙述线索。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作者写于1991年的《我二十一岁那年》,与《秋天的怀念》作对比,谈感受。

(《我二十一岁那年》心态平静,接受了残酷的现实,用幽默的语言淡淡的讲述了自己的不幸。)

三、出示作者《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找出《秋天的怀念》中与之相照应的部分。

四、承接第一课时,交流第一课时师生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史铁生后来的情况吗?史铁生后来患上了尿毒症,每周都要换两到三次的血,治疗过程相当痛苦。但即便是这样,他仍然拿起笔写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字。面对死神一次次的挑衅,面对命运一次次的折难,他还会那样暴怒无常吗?4、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史铁生?史铁生用他的坚强和乐观告慰了自己的母亲,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就像那菊花一样。

问题1:题目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问题2:结尾为什么写菊花在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重点:解决第一课时提出的第3个问题

 

一、直接导入:

二、直奔问题:这篇写母爱的文章和我们以前读到的同样主题的文章写法有什么不同?(比如题目的拟定、材料的组合、文字的特点、结尾)

三、出示丰子恺的《我的母亲》与《秋天的怀念》进行对比阅读

四、师生交流两篇文章异同:

1、点的选择:

    丰子恺的《母亲》中10次提到母亲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这形象定格在儿子的心中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数次出现花,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2、时间跨度:

   丰子恺的《母亲》,以年龄或者成长经历为线索来描写母亲,时间跨度大,线索明朗。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从春写到秋,从今秋写到明年秋天,时间跨度不是很明显,需要作者留意。明媚的春天,作者是一种绝望,于是,美好对他来说是一种讽刺和折磨;经历的大磨难之后,萧瑟的秋天却在作者眼中“热烈而深沉”。这种看似看花的变化,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变化。 

     附:我的母亲   丰子恺

 中国文化馆要我写一篇《我的母亲》,并寄我母亲的照片一张。照片我有一张四寸的肖像。一向挂在我的书桌的对面。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这一张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亲》一文从何处说起呢?看看我母亲的肖像,想起了母亲的坐姿。母亲生前没有摄影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形液和定影液,把我的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开间的楼厅,右边是我的堂兄家,左边一间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没有板壁隔开,只拿在左右的两排八仙椅子当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亲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发椅子,三面有柔软的厚壁,凌空无妨碍。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的几根木条,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亲坐着没处搁头,很不安稳。母亲又防椅子的脚摆在泥土上要霉烂,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村在椅子脚下,因此这只八仙椅子特别高,母亲坐上去两脚须得挂空,很不便利。所谓西北角,就是左边最里面的一只椅子,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过退堂的门。退堂里就是灶间。母亲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顾,可以看见灶头。风从里面吹出的时候,烟灰和油气都吹在母亲身上,很不卫生。堂前隔着三四尺阔的一条天井便是墙门。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沓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但我的母亲一身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这样不安稳,不便利,不卫生,不清静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个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廿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