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2011-10-23 18:59:14)
标签:

杂谈

分类: 八下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7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2.体会文章凝练、形象而富于音乐美的语言特色。

3.学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以及由景入情、因情抒怀的构思。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理想的忧乐观。

2.  掌握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诵读法、品读法、鉴赏法、比较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1.教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岳阳楼记》的学习,上个课时,我们感知了文章的内容,听同学介绍了本文写作的背景和有关岳阳楼的诗文、名联。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写岳阳楼的文字浩如烟海,为什么这篇文章九百六十多年来能一直屹立在文学之林中?它的魅力何在?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谈一谈?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给与评价,明确本课时的主要学习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朗读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全文。

2.教师点评、指导朗读:

⑴纠正误读的读音,强调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谪守(zhé) 霪(yín)雨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ɡ)

忧谗(chán)畏讥   宠辱偕(xié)忘

⑵提问,请学生朗读以下骈句(多媒体显示),以此为例再次强调朗读的节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⑶指导学生:朗读时情感、语气可以这样把握:第一段宜平,第二段宜激昂,第三段因凄苦而稍缓,第四段因喜悦而轻快,第五段要读得慷慨激扬、感慨万千,语调要厚重而深情。

3.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文。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和结构

1.指导学生感知课文所要传达的思想,请学生找出中心句,并明确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围绕这个句子,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请概括各个自然段大意,划分段落。小组讨论,自主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并板书概要: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叙述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总写岳阳楼气象万千。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四自然段):分写阴晴天气下,“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感受。

第四部分(第五至第六自然段):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四、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所提及的登楼者为什么会“多会于此”?

提问并补充有关资料明确:因为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当时都城通往西南的必经之地,唐宋的贬官大多远谪西南,他们去贬谪之地也好,回京城也好,都得由此经过,因而这座楼看尽人生的失意和得意。(多媒体显示岳阳楼地理位置图)

 

2.这一段写了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观,这种景观有什么特点?请试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学生自主发言,“壮阔”、“广袤”等均可。

3.请学生赏析哪些词语体现了“壮阔”的特点。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明确:“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特点,表现了湖的浩淼,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朝晖夕阴”,用词概括、形象,从侧面体现了洞庭湖的壮阔。“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也可与“阴”形成对比,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意为“日光”,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形象而具体,又与下文形成照应。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4.课文写景的精妙之处集中在第三、第四自然段,请两位朗读能力较高的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同学评点,然后集体朗读。

5.请两位学生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这两段文字,全体学生再次熟悉文意。教师可适时点拨,要求学生翻译时注意落实实词的含义,并学会借助课本中的注释。

6.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第二自然段选取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请结合具体的词语加以赏析。

明确:作者选用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昏暗的天色、连绵的阴雨、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倾斜折断的桅杆船桨,这是白天的景象。傍晚经常听到虎啸猿啼。雨天、傍晚本来就容易引发人的愁绪,作者选择这些景物,赋予人的感情色彩,更加渲染了悲凄愁苦的气氛。作者用“霪”、“阴”、“浊”等词充分体现人物厌烦、悲苦的心情,用“怒”和“排”等词,既写出风势之大、浪花之猛,又传达出作者的愤懑、悲痛的心情。

7.提问:第二自然段中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这样的情况让人倍感凄凉。

8.小结本段的写法: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感情,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悲愤凄苦的心情。

9.学生诵读本段。

 

10.学生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并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品味词语、赏析写法。

请学生自主发言,讨论明确: “至若”以下写白天的景象,“而或”以下写夜晚的景象。白天则写天水相连的晴明、沙鸥游鱼的闲适、岸芷汀兰的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夜间则写皓月千里、渔歌互答的情景。

“跃金”一词凝练而生动,使月色富于动态美;“沉璧”一词将“月亮”比喻成“玉璧”,形象生动地体现了月亮圆润、清丽的特点。(品析词语时刻使用替换法,如将“跃金”换为“粼粼”,前者比后者更能给人视觉上的美感;将“玉璧”改为“圆饼”,前者比后者更能表现圆润、清丽的特点,更有诗意和美感。)景物描写传达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本段的景物与情感与上一段形成对照。但构思是一样的: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

 

11.探究:⑴阴晦的景象引发悲苦的情感,明媚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人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反应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前文谈一谈。明确:因为人的心情与生活经历有关,处于逆境的人,多数心灰意冷;处于顺境的人,多数得意洋洋,因而在观察景物、感受世界时会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笔调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化。迁客骚人们在描写景物时不是单纯为了写景,抒情才是主要目的,所以才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

⑵这种情况在第五自然段可以找到一些语句来概括,请找出来。明确、板书:以物喜,以己悲。

五、研读课文,体会高尚的道德情操,学习巧妙的构思

1.“以物喜”“以己悲”看似人之常情,但有一种人不是这样的,这种人就是“古仁人”,“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请从文段中找出一个句子来回答。学生集体朗读第五段之后,自主回答。

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如何解释?圣贤们的感情寄托在哪里?请从最后一段找出词语来回答。

明确: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圣贤们的感情寄托在“民”、“君”、“天下”。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可看出,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始终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这就叫“先天下之忧而忧”。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说他们以天下人的幸福、快乐为人生理想。

4.讨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怎样的品格?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明确:坚定的意志、旷达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5.作者范仲淹也是这样的人,文中有一句话表明他这种志向,请找出来,并翻译。能不能以他的经历来印证“先天下至忧而忧,先天下至忧而忧”这句话?

明确: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请学生提供资料,教师放映幻灯片,补充内容:

1030年,范仲淹直接上书请当时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还政退位,因此被贬离京三年。1036年,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责宰相结党营私,反而被诬为“越职议事”“离间君臣”,又遭贬斥。1043年(庆历三年)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被放任邓州等地。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葬”。

 

6.比较“迁客骚人”与“仁人志士”的做法,教师概括:前者为“小我”之常情,后者为“大我”之胸襟。以“迁客骚人”的浅薄衬托出“仁人志士”的高尚。

7.请学生拿起笔来,在笔记本中学对对联,教师先出上联“莫学迁客骚人”。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提供参考:下联:要当仁人志士,横批:忧国忧民。

8.本段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议论、抒情。

9.教师小结并板书:由此可知,从全文看,前半部分进行写景抒情,后半部分进行抒情议论,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结构相近,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第二自然段最后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精警。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来表现主题。

10.学生集体背诵第五自然段。

 

11.讨论:学完本文,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岳阳楼雕栏画栋,十分精美,而直接写楼体的文句却很少,还定名为《岳阳楼记》,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向人们介绍岳阳楼,他一方面为了表明政治抱负,一方面为了勉励、鼓舞老朋友,所以他没有写楼体。写岳阳楼上看到的景观也是与下文的抒情、议论作渲染和铺垫。

六、拓展延伸,强化认识

让我们打开史册,看看古今中外有哪些这样的伟大人物?从这些人物的事迹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学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放映伟人的图片和事迹)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提供一些例子,如陆游、苏轼、周敦颐等,学生可结合文章主旨谈启示。

七、总结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岳阳楼记》自勉勉人的精神力量,体会到一份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情操。各位同学,你们应该这样做,人生才会更辉煌!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一起来概括本文的魅力:立意高、语言美、构思巧、写法妙。(教师板书)由此我们也认识到可以从立意、写法等方面去欣赏文章。培养这种阅读习惯,将有助于我们以后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八、布置作业

本文提出了一种理想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请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可以写成演讲稿,下节课上台发言,与同学交流。

 

附:板书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