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课上如何讲故事

(2011-10-28 21:38:36)
标签:

杂谈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师一直在探索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途径,利用历史故事来激活课堂受到了普遍重视,也出现了编撰和表演历史剧的尝试,这些努力在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引发了争议。其中遭到比较多非议的是当历史课堂教学以故事为中心或以历史剧表演为形式展开时,教学过程偏离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很热闹,似乎其乐融融,但学生几乎谈不上由任何收获。本文拟就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故事、有效地实现“故事”的教育意义作一些探讨。

 

  一、故事与历史的关系

  故事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很紧密,从概念上看,故事是“用来作为讲述对象的真实或虚构的事情,特点是情节连贯,有吸引力,能感动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而历史正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作为讲述的对象时,二者具有共性。为什么以前在课堂教学中很避讳说“故事”呢?我想主要是出于故事和历史之间两个极重要的区别:

  其一、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尽管在记录和保存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记载或实物遗失破坏,但是在历史学家们不遗余力的努力下,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根据历史留下的“文明的碎片”重建的历史图景,重建的过程强调的也是真实、合理和证据确凿。而故事口耳相传或文字记录的过程中必然经过了人为的加工整理,即使有历史原型作为参考依据,更多的还是渲染和扭曲,故事是不需要受“真实性”的限制的。

  其二、历史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帮助我们了解和理解那些已经不可重现的时代,包括那个时代制度的沿革、文明的传承、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脉络,甚至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等等。而故事常常是不成系统的琐碎的片断叙述,它强调的重点是有趣、好玩,有时也借以传达一些社会价值和伦理教义,但它不承担帮助我们理解某个时代或某些事件的任务。

  因此,如果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述故事,很难准确地把握故事与历史关系的这个“度”,因此即使学生对听故事有浓厚的兴趣,老师也不敢铤而走险,以牺牲某些课程内容为代价来迎合学生的欢迎。

  其实我们认为,只要精心的设计,有的放矢的利用故事“有吸引力,能感动人”的特点,讲故事仍然不失为历史课堂教学中一种得天独厚的好方法,只不过课堂上讲述的故事应该遵守一些必要的规范。

 

  二、故事应用于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规范

  1.故事应服务于历史教学的目标

  我们在观摩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教师热衷于掌声和表演,完全忽视了几定的根本的教学任务,历史课失去了“个性”,不成为历史课了。历史课堂上讲故事,不能是随性的、漫无目的的,更不是单纯的着眼于课堂活跃或“热闹”,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必须有助于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讲故事永远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2.把握讲故事的时机

  在什么时候开始讲故事、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讲故事,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来了解的。我们总结了关于时机把握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已经预想到这一部分,讲故事之前可以提前进行必要的和充分的铺垫,讲完之后也可以组织讨论和进一步引申,充分发挥故事的作用;第二种则是没有预先设计的情况下,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临时穿插,这种情况需要教师能够比较娴熟的应用讲故事的技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我们建议教师在没有很好的驾驭讲故事的方法以前,尽量还是依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以免面对因讲故事而引发的无法预测的结果时失去课堂控制和管理的能力,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弄巧成拙。

  3.选择故事应注意的四要素

  (1)真实性。

  故事的真实性出于历史学科的要求,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中必须贯彻的最低要求,真实性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突破。我想这是无须赘言的,需要指出的是,再不能够完全复原历史的情况下,真实往往是依赖于史料证据的。我们知道,历史学家在写历史的时候也并不能够重建真实历史的每个细节,而只能采用大量可信的史料复原出历史最接近本来面目的样貌。

  (2)生动感人。

  故事被引入课堂教学,最原始的原因大概就是故事的趣味性,能够很好的发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但是什么样的故事才算是生动感人呢?除了连贯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外,故事还要能够打动人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自身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和故事之间形成共鸣,他的讲述就不可能是真情流露,自然也不可能感动学生。因此教师对所掌握的故事进行细致的排比选择,其实历史人物的一句话、一个行动都可能是感人的,以近代史为例,如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深沉刚毅,王国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绝望沉痛,陈天华蹈海而死,邹容慷慨入狱,都能够直接冲击人的心灵,感动听者。

  要做到生动感人,所选的故事还要是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同理心、同情心的故事,这些故事符合他们生活世界的经验,故事中的内容可以看作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投射,

  (3)有历史价值。

  判断一个故事是否有历史价值,很难有明确的、统一的标准,但是我们认为至少应该符合下列这些条件之一:

  ①故事的发生、发展曾经受到广泛的关注,比如前面所说陈天华自杀和邹容因《苏报》案入狱的故事。

  ②故事可以引起历史的联想,获得新的经验,比如焚书坑儒的故事,人们可以做出类推,以理解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和某些国家或政府极权时代对言论的控制。

  ③故事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可能从过去到未来都很难摆脱或消除,比如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炎黄的故事尽管可以从一些考古发现得到部分的证实,但毕竟证据并不十分充足,它的影响却是全世界的华人都被凝聚在一条文化的根脉上。

  ④故事能够反映从前某个时代在某些方面的状况,比如春节时在正堂张贴和供奉“天地国亲师”的条幅,就反映了清朝被推翻以后“君”的思想已经被“国”代替的现实,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思想文化领域变革的不彻底性。

    

  这里列举的条件还不完整,但是通过在实践的观察和反思,我们发现这样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那些时代、实践和人物,同时还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的现实世界。

  (4)篇幅适宜。

  故事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课堂上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讲故事上,即使最后能够补充落实教学的目标,还是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是有违我们提倡故事的初衷的。因此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照顾到故事的篇幅,根据故事可能承担的任务,合理的安排故事的篇幅。一般的原则是“能短则短”,尽最大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故事精彩,而不是为了故事的详细丰富而面面俱到浪费时间。

  下面我们以两个案例作一些简要地说明。

  [案例一]

  在学习“戊戌变法”的时候,下面的故事就可以使用,我们把这个故事命名为“康有为舌战群儒”。

  18981月,光绪皇帝想召见康有为。守旧派以“成例非四品以上官不能召见;皇上如有所询问,可命大臣传话”为由,极力阻挠。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传话、考问。出席考问的有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考问开始,荣禄劈头就教训康有为说:“你老是变法呀变法的,可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康有为反驳:“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现在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死守祖宗之法还有什么用呢?制度总要应时而变的。就拿这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原是没有的。”荣禄无言对答。李鸿章不等康有为说完,大声质问:“你说变法改制,难道连六部也要撤销,从前一切的法律制度都不要了吗?”康有为回答:“现在的情况和从前不同了。从前的制度,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势,就应该废除。”李鸿章也张口结舌。翁同龢怕气氛太难堪,改变话题问变法所需款项如何筹措和具体方案。康有为都回答得头头是道。第二天,翁同龢将经过情形及谈话内容详细奏报了光绪帝,并极力推荐康有为。

  这个故事是根据《康南海自编年谱》的相关记载改编的。《康南海自编年谱》是康有为的著作,也就是戊戌变法当事人的记载,从史料学的角度看属于第一手史料,其真实性是有保证的。其次,故事本身具备感动人的力量,康有为为维新变法的事业和守旧派人物分庭抗礼,其精神和意志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其三,这个故事有历史的价值,虽然这次考问没有使康有为顺利的见到光绪皇帝,但是君臣之间在变法问题上达成了更深刻的共识,增强了光绪皇帝的信心和决心。最后,故事的篇幅不大,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需要指出的是,这个故事经过了现代语体的改写,因为考虑到学生直接面对文言材料存在文字上的困难。

  我们建议这个故事可以在学习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的内容时使用,一方面可以藉由故事了解论战双方的主要论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双方的人事状况,为后期戊戌政变埋下伏笔。

  [案例二]

    

  在讲义和团运动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幅漫画作为故事材料,这也是讲故事的一种变型。这幅《射猪斩羊图》内容极其丰富,有很强的故事性。围绕这幅图,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计,作为《义和团运动》一课的引入:

  1. 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一幅漫画,仔细观察,说一说漫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漫画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的?

  3.从这幅漫画我们可以推测,当时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什么样的矛盾?

  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补充:事实上这幅画正是当时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宣传画,这次运动就是义和团运动。

  这一案例的特点是在以漫画为载体,把讲故事的任务交给了学生。学生可以一边分析漫画、组织语言,一边思考故事中的历史意义,应该说比案例一增加了对学生参与的要求。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给人的印象常常是记问而已,学生的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很低,都是到快要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突击背诵并获得高分。现在历史课程被提到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高度,教学方式必须发生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形式的变化,更是思想的变化。讲故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良方,通过讲故事,使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再死气沉沉,我们在故事中重新呈现历史人物的风采和历史事件的感人细节,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说明:本文是葛明主持的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重建与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思想来源是台湾清华大学 张元教授发表于《台大历史学报》第37期的论文《历史课堂教学的新程式》,原文的写作主要是针对大学通识课程《中国典籍中的历史世界》展开的,我们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对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讨论,特此说明,并感谢张元教授的启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