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2022年10月3日:多籽丽人

标签:
大公报副刊美文 |
分类: 心香一瓣 |
如是我见/多籽丽人\刘世河
- 字号
图:石榴。\资料图片
晚饭后携爱人上街閒逛,我的目光一下子就被街角一个水果摊吸引了过去,忍不住喊道:“石榴。”
摊主是一个山里人打扮的大嫂,头上包一块红色头巾,夕阳的余晖下,恰似扯下的一块晚霞,映着她那张憨实的笑脸。尤其摆在她面前的那三个装满石榴的大竹筐,煞是馋人。看见我们,大嫂立马笑着招呼起来:“称几个吧,自家园子里摘的,保证甜。”
原本就爱吃此物,又见大嫂如此淳朴热情,让我不由想起了儿时母亲的样子。那时候母亲也是这般年纪,头上也常常包着一块花头巾。我们家的院子里就有两棵石榴树,每年中秋石榴都挂得满满的。逢县城大集的日子,母亲就会摘一些用竹篮盛了,然后领着我去集上换回些零花钱。
母亲说:“石榴不光外表好看,而且个个都是籽粒饱满,又都牢牢地抱在一起,娘就是希望你们姐弟几个长大后都要像这石榴籽一样,牢牢地抱成团,血缘亲,砸断骨头连着筋呀。”
母亲的这个祈愿,我们姐弟几个从小到大都一直铭记并践行着,尽管现在各自天南地北相隔遥远,但心始终是在一起的。
其实石榴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吉祥之果。早在西晋时,石榴赋便已大兴,尤以潘岳的《安石榴赋》流传甚广:“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彼时,这“奇树名果”还象征着“多子多福”,人们常用“连着枝叶、切开一角、露出纍纍果实的石榴”的图案来喻多子多孙,并谓之“榴开百子”。
石榴与中国的服饰文化也有着密切的渊源。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梁元帝的《乌栖曲》中就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填词,“石榴裙”的典故,便是缘此而来。而“石榴裙”的发扬光大则应归功于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是武则天笔下的《如意娘》。彼时,她还在出家为尼,但就是在这首诗之后,她被接回宫中。于是后世常用“拜倒在石榴裙下”来形容男子成为女子的裙下之臣。实际上,武则天真的很喜欢石榴,曾下御旨封石榴为“多籽丽人”,并在每年中秋节前后,专门从宫中指定十六(石榴的谐音)名美女扮作石榴仙子身穿石榴衣裙,手捧鲜果,载歌载舞,表演节目。最后“仙子”们还要为武则天采摘一些新鲜的石榴,供她品尝。后来,石榴便成了历代的宫廷贡品,民间也犹重此物,素有“八月十五月儿圆,月饼石榴贡月仙”的说法。
石榴之美,李商隐曾这样描述:“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羨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他不但赞美了石榴花的娇艳,石榴果实的丰满、甘甜,还将石榴果的“红”与桃红相比较,甚至比王母娘娘瑶池中的蟠桃还要俏丽高贵。
写的最俏皮的还是唐代皮日休的《石榴歌》:“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一个初为人妇的女子,用石榴与丈夫恩恩爱爱地秀甜蜜。小两口脸对着脸,你挑一颗,我挑一颗,然后再相互凝视着餵到对方的嘴里,那情景,想想就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