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江报》:丝瓜沿上瓦墙生

(2022-06-29 15:53:39)
标签:

副刊美文

分类: 心香一瓣
《松江报》:丝瓜沿上瓦墙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2年06月29日

 

 

丝瓜沿上瓦墙生

 

 

 

 

刘世河

 

母亲说:“丝瓜是个宝,结起来就没完没了。”意思是丝瓜这种植物十分高产,只需三两棵,结出的丝瓜就足够一家人吃的。每年春天,母亲都会在院子的西墙根儿下点上几颗种子,不消几日种子便破土萌芽了。老家鲁北平原,土地肥沃,丝瓜苗长得特别快。等苗儿长到几十厘米高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忙活着刨坑栽杆,绳索捆绑地搭建丝瓜架了。一进五月门儿,丝瓜藤便爬满了整个架子,随后丝瓜花也开了,密密麻麻的,满架都是。花的蒂部就是一根细小的丝瓜,周身长着许多浅绿色的茸毛,每到清晨,茸毛上面总顶着一些细碎的露珠,晶莹的露珠与黄的花朵、绿的叶子交相辉映,整个丝瓜架就像一座冰雕玉琢的小城堡,美轮美奂。

每到午后,爷爷就会将那张小方桌搬到丝瓜架下喝茶。那个年代乡下人喝茶纯为解渴,极少有人去品。爷爷却不一样,首先他用的那套茶具就十分雅致,小巧玲珑的青花细瓷,而村里其他人家多是一把高高胖胖的粗瓷大提壶。我稀罕那精致的小杯,便常常在丝瓜架下腻着爷爷。爷爷一边喝茶一边就没少给灌输诸如“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等等这样的茶识,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而且这些年来我这个“不可一日无茶”的喜好,定也是得了爷爷真传的。

丝瓜是怎么爬上架子的呢?我曾经很好奇,有一次扒开叶子一看,不由一怔,原来丝瓜有脚,它的茎上有一根卷须,丝瓜就是用这根卷须缠着架子向上攀爬的,而且绝不是胡乱地爬。它的每一片绿叶,每一个花朵,结出的每一个瓜,都按着它自己的章法有序生长。季羡林先生也曾对丝瓜的这个无声的“章法”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最后他终于悟到:“原来这丝瓜是有思想的,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可他又无法同丝瓜对话,难以求证,于是感慨道:“这真是一个沉默的奇迹。”

喜欢丝瓜的文人墨客,历史上也很有几位。魏明帝曹睿的《种瓜篇》:“种瓜东井上,冉冉自逾垣,瓜葛相结连,蔓延自登缘。”描绘了丝瓜登墙爬屋,上架攀缘的自由自在;宋代杜北山的《咏丝瓜》“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则写出了丝瓜黄花绿叶,垂满棚架的诗情画意;近代的白石老人对丝瓜更是偏爱有加,不但画它,也爱种它。他笔下的《丝瓜蜜蜂图》,气韵之灵动,实乃妙趣天成。

丝瓜的生命力很强,一直到晚秋,叶子都落光了,裸露的瓜秧还依然缠绕在架子上,颇似一张剪纸。架子上还会有几根已经干瘪的老丝瓜,是故意留的。一是留种子,其次瓜瓤可用来清洗碗碟,亦可用其洗面擦身,效果极佳。

《本草纲目》中说:“丝瓜,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栝蒌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陆川本草》中也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的记载。

最近两年我常想,等退休之后,就在郊区弄上一座小院,养几只鸡鸭,种一架丝瓜,每日读书写字、观鱼赏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