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材解读以及教学设计 张迪
(2015-06-15 09:17:14)
标签:
育儿 |
分类: 数学案例及反思 |
《牧童》教材解读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古诗词三首》
二、教材位置的解读: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童年”,是以童年生活为专题的一组课文,非常有特色。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的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本组课文一共五篇有关童年的文章,侧重点各有不同;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的是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侧重于描写
古代儿童生活的惬意、自由自在和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童年的发现》侧重于写童年有趣的发现,写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儿童诗两首》写出了当代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五篇课文从古代到现代,从一个生活场景到一件童年趣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单元训练重点: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训练点首次提出,这与《课程标准》中高段习作“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相一致,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
四、教材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
《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息图。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息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悠悠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汉密哈顿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1、情景交融,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中国水墨画。
2、准确形象的用字,创造出意境之美。
3、亦动亦静,以动衬静。诗的开头,一片广袤的草地显得那样宁静,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断断续续的笛声清晰可闻,更衬托出了月夜的静寂。
(表达方法)
1、对偶。
前两句诗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尤其是后面“三四声”和“六七里”两组数量词语,用虚指的数字来展现草地的广袤和笛声的悠扬。
2、优美的环境描写营造意境之美。
开篇的环境描写把读者带入了画面之中,使人不禁为之向往,为之动容。如此优美的环境,不也正是童年生活美好的原因之一吗?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美景的背后,也正是作者心绪的一种体现。
3、精准的用词。“铺”“弄”“卧”,等重点字的使用,凸显了作者用词之精妙,也反应出古诗凝练,言简意赅的特点。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童年生活的情趣。
六、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困难一,对于个别学生而言,诗句含义的理解有障碍;困难二,吕岩的成长背景,学生知道得也不会很多;困难三,对于古时候儿童生活的背景不够了解。因此,时空的拉开,距离的拉大,都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且会写本首诗的两个生字“牧”和“蓑”。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古诗的韵味,读出景色之美,牧童之可爱。
3、通过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体会牧童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5、背诵并能默写《牧童》,并且积累一些与古代儿童生活有关的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童年生活的情趣。
(三)语言文字训练点: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对古诗的有感情朗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诗人都对儿童生活进行了详尽的描写。猜一猜,他们分别写了什么?(课间出示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向我们展示出了古时候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么唐代作家吕岩又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童年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作家吕岩的《牧童》,去品味童年生活的美好。(板书:牧童)
一、初读感知,读出“趣”
1、自由读。要求读通诗句,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课件出示
2、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自由读)
3、(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个别读)
4、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生示范读
5、老师读得和大家有什么不同。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6、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男女生配合朗读,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二、细读赏析,品出“趣
1、读完诗之后,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过渡句:透过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草,有笛声,有晚风,还有那一个“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牧童。那在这首诗中,哪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来说一说?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a.透过这两句诗,能给我们描绘一下怎样的画面吗?(预设:看到的是广阔无垠、望也望不到边的草地,看到了宽阔、茂盛的草地。)这是怎样的一片草地?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4、除了大,这片原野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如果让你在这原野之上,你想做点什么呢?(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享受呀!)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男生读)
8、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时而••••••时而••••••谁在吹笛子?(牧童)
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说就是:弄。什么意思?结合注释
弄:逗弄。结合注释
10、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放眼望去,眼前绿草茵茵,这正是:草铺横野六七里;侧耳倾听,耳畔牧笛声声,正可谓笛弄晚风三四声;多美的景色呀!一齐(课件出示前两句)
2.你还觉得哪个情境最有趣?“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结合诗句,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预设二:“卧”。
什么是“卧”,(躺,睡)把卧换成“坐”或者“立”,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感觉如何?
师:一个“卧”字使牧童更具孩童的趣味,诗的整幅画面也更立体了。
总结: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生齐读)
6、师: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四、背景资料,回味“趣”
过渡句:吕岩又为何要写牧童这样的生活呢?或许我们能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找到答案。(资料补充)
在唐朝涌现的灿若星河的诗人中,吕岩虽然不是最闪亮、最出名的那颗星,但他在诗歌《牧童》中流露出的怡然自得、无忧无虑的闲适心态,却传达出了身在官场之人少有的一份自然、一份从容和一份喜悦。现在,让我们体会着作者的心境,走进山村迷人的暮色,再去感受一番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吧。(配乐齐读)课件出示诗句。(生齐背)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幕“乡村牧童图”吗?(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五、课外拓展,延伸“趣”
出示:
《牧童》
唐·栖蟾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
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请同学们在下课后试着将诗人栖蟾的《牧童》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进行比较,区别两首的异同,继续我们的童年快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