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价任务引领下的“教-学-评”一致性

(2013-11-02 14:16:15)

评价任务是用于检测目标的学习任务,设计合理有效的评价任务,能够催生出清晰的课堂学习信息,而要设计合理有效的评价任务,关键在于要能够直指学习目标,要能够使学生活动清晰可行,要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

一、评价任务的指向性(指向学习目标)

所谓指向性,就是评价任务要指向学习目标,也就是说目标与任务是一一对应的,王老师在本节课中第1个目标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测量探索出至少一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与之对应的评价任务非常的具体:1.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利用测量出的数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至少写出一种计算方法,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2.学生在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正方形,测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再利用测出的数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至少写出一种计算方法,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3.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说出这样做的道理。第2个目标是: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对应的评价任务为: 1.把刚才剪下的小长方形折一折,分成两个一样的图形,并计算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2. 学生独立完成数学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45从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目标讲的是学生“要做到些什么”, 而评价任务对应的则强调学生到底“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评价任务,设计是从目标出发的,落实又是指向目标的,并且在每次操作之前老师都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是什么,所以在王老师的课堂中,学生呈现了很清晰丰富的学习信息,因为学生明白了要“学什么“,也清楚的知道“怎么学”,因此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程度,也是可测的,听课教师可以通过记录下学生在课堂中催生的信息来进一步研究王老师本课的目标、任务是否合理、准确。所以可以这么说,评价任务是测量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工具。

二、评价任务的可行性:(催生学习信息)

所谓可行性,就是评价任务要清晰,具体,让学生“可做”、“可说”、“可写”,要能够让学生更自觉地学习,结合王老师的课,在这四个评价任务的引领下,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学习信息呢?以下主要从样本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

[任务一]1.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利用测量出的数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至少写出一种计算方法,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说出这样做的道理。

[学生信息]学生A动手测量出长方形纸的一条长:12cm  一条宽:8cm思考后得出5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B用尺量出长方形纸的一条长:12cm   一条宽:8cm思考后得出4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C将长方形的四条边都测量了,测量结果为两条长都是12cm,两条宽都是8cm思考许久后没有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D用尺量出长方形纸的一条长:12cm   一条宽:8cm思考后得出4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在交流环节,学生A、C、D都未交流,而学生B是这样发言的:(12+8=20cm 20×2=40cm一条12的加一条8的,总共是20,一共有两种这样的两条,所以20×240cm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分析]从以上学生信息来看,学生都完成了老师要求的测量长和宽的任务,除了C同学外都用了两种以上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但关于“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的任务,个人觉得这是不可测的,因为我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的在想这样做的原因,所以建议这里改为“轻声说一说自己这样做的道理”或直接删去。在请学生上台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路是很清晰的,能清楚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但数学语言是不太规范的,这里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让学生弄明白怎样解释算式的意思,规范学生的正确表达。结合整体来看,学生基本上完成了教师安排的任务。

[任务二]学生在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正方形,测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再利用测出的数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至少写出一种计算方法,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信息]学生A拿起长方形对折了一下,然后剪下正方形展开,拿起尺子量出边长并写上8cm,最后用三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B拿起长方形对折了一下,然后剪下正方形展开,拿起尺子量出边长并写上8cm,最后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C拿起长方形对折了一下,然后剪下正方形展开,拿起尺子量出边长,在正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各写上8cm ,最后用三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D拿起笔就写,可是写不出来,就想了一下,再拿出长方形折,折完后剪下来,再量出边长,但是量的时间太久,所以大屏幕上的学习任务被切换掉了,她一时不知道要做什么,过了一会儿才想起来要计算,但只用了一种方法计算

[分析]从以上学生信息可以看出,学生都完成了教师要求的“在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正方形,测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除了D同学之外也都用了两种及以上的方法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结合D同学,我们还可以看出,评价任务前置确实能让学生清楚明确地知道到底要怎么做,要做到怎样的程度。至于“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的要求上面也提过,建议改为“轻声说一说”或直接删去。 

[任务三]把刚才剪下的小长方形折一折,分成两个一样的图形,并计算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信息]学生A折成了两个正方形,测得边长为4cm,并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B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折成了两个正方形,测得边长为4cm,并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二是折成了两个三角形,测得三条边分别为4cm8cm9cm,用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C折成了两个正方形,测得边长为4cm,并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D折成了两个长方形,测得一条长为8cm,一条宽为2cm,并用三种方法进行计算。

[分析]从以上的学生信息可以看出,四位同学都完成了教师的任务,学生B更是折成了两种不同的图形,虽然三角形的斜边数据测量上有误差,根据勾股定理应该是9cm不到一点,但是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是完全正确的,还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但关于这个任务,个人认为后半句可改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因为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练习阶段,不求方法多样化,只要学生能正确计算,能讲清楚即可。

    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师设计的评价任务还可以稍微细化具体一些,另外老师正确的示范也应加一点,这样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落实目标。

三、评价任务的空间感:(创造学习空间)

   所谓空间感,即评价任务的设计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学习空间。学习空间,就是要让学生有“大问题”思考的意识,而大问题思考的意识来自于大问题设计的评价任务。围绕着大问题设计的评价任务,会引领学生进行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学习,从而训练学生的结构化思考和完整性表述。王老师的整堂课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二是利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第一个板块中老师让学生测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并记录数据,然后利用测得的数据自己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而进行新知的教学,环节显示教师是先出示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接下来要干什么,接着就放手让学生实践探索,充分的“让学”,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随后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选一些学生上台展示,有些上台交流的学生表达地也十分到位

[案例]有位同学在发表别人不同方法是这样交流的:“我有两种跟他不同的方法,我的第一种方法是这样的,先算2个12的长度等于24cm,再算2个8的长度等于16cm,合起来等于40cm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方法:2×12=24cm  2×8=16cm  24+16=40cm);我的第二种不同的方法是这样的,一条12的加一条8的,总共是20,一共有两种这样的两条,所以20×2=40cm也是它的周长(方法:12+8=20cm 20×2=40cm 

[分析]虽然刚才提到了学生的数学语言有些不科学,但至少学生能完整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让学生经历的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避免了简单的“师生一问一答的”点式思考模式

在教学正方形周长计算时,老师的处理步骤也基本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类似,让学生充分探索、充分地说,教师只是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将刚才剪下的小长方形折成两个一样的图形,再利用学得的知识计算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这样的环节设计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为学生可能折成正方形、长方形,还可能折成三角形,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并灵活地运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不管什么图形,不管用的什么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其实质是外面一圈边线的总长度。

    整堂课上学生就在王老师设计的两个大问题下进行发散性的学习,经历了完整的探索和系统性的思考过程。所以说,如果刚才提到的“可执行的评价任务”是引领学生自觉落实目标的途径;那么,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的评价任务,则是让学生更好地达成目标的保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家校联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