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任务引领下的“教-学-评”一致性
(2013-11-02 14:16:15)评价任务是用于检测目标的学习任务,设计合理有效的评价任务,能够催生出清晰的课堂学习信息,而要设计合理有效的评价任务,关键在于要能够直指学习目标,要能够使学生活动清晰可行,要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
一、评价任务的指向性(指向学习目标)
所谓指向性,就是评价任务要指向学习目标,也就是说目标与任务是一一对应的,王老师在本节课中第1个目标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测量探索出至少一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与之对应的评价任务非常的具体:1.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利用测量出的数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至少写出一种计算方法,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2.学生在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正方形,测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再利用测出的数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至少写出一种计算方法,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3.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说出这样做的道理。第2个目标是: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对应的评价任务为:
二、评价任务的可行性:(催生学习信息)
所谓可行性,就是评价任务要清晰,具体,让学生“可做”、“可说”、“可写”,要能够让学生更自觉地学习,结合王老师的课,在这四个评价任务的引领下,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学习信息呢?以下主要从样本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
[任务一]:1.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利用测量出的数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至少写出一种计算方法,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说出这样做的道理。
[学生信息]:学生A动手测量出长方形纸的一条长:12cm
[分析]:从以上学生信息来看,学生都完成了老师要求的测量长和宽的任务,除了C同学外都用了两种以上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但关于“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的任务,个人觉得这是不可测的,因为我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的在想这样做的原因,所以建议这里改为“轻声说一说自己这样做的道理”或直接删去。在请学生上台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路是很清晰的,能清楚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但数学语言是不太规范的,这里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让学生弄明白怎样解释算式的意思,规范学生的正确表达。结合整体来看,学生基本上完成了教师安排的任务。
[任务二]:学生在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正方形,测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再利用测出的数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至少写出一种计算方法,并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信息]:学生A拿起长方形对折了一下,然后剪下正方形展开,拿起尺子量出边长并写上8cm,最后用三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B拿起长方形对折了一下,然后剪下正方形展开,拿起尺子量出边长并写上8cm,最后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C拿起长方形对折了一下,然后剪下正方形展开,拿起尺子量出边长,在正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各写上8cm
[分析]:从以上学生信息可以看出,学生都完成了教师要求的“在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正方形,测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除了D同学之外也都用了两种及以上的方法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结合D同学,我们还可以看出,评价任务前置确实能让学生清楚明确地知道到底要怎么做,要做到怎样的程度。至于“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的要求上面也提过,建议改为“轻声说一说”或直接删去。
[任务三]:把刚才剪下的小长方形折一折,分成两个一样的图形,并计算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信息]:学生A折成了两个正方形,测得边长为4cm,并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B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折成了两个正方形,测得边长为4cm,并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二是折成了两个三角形,测得三条边分别为4cm、8cm、9cm,用一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C折成了两个正方形,测得边长为4cm,并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D折成了两个长方形,测得一条长为8cm,一条宽为2cm,并用三种方法进行计算。
[分析]:从以上的学生信息可以看出,四位同学都完成了教师的任务,学生B更是折成了两种不同的图形,虽然三角形的斜边数据测量上有误差,根据勾股定理应该是9cm不到一点,但是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是完全正确的,还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但关于这个任务,个人认为后半句可改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因为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练习阶段,不求方法多样化,只要学生能正确计算,能讲清楚即可。
三、评价任务的空间感:(创造学习空间)
[案例]:有位同学在发表与别人不同方法时是这样交流的:“我有两种跟他不同的方法,我的第一种方法是这样的,先算2个12的长度等于24cm,再算2个8的长度等于16cm,合起来等于40cm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方法:2×12=24cm
[分析]:虽然刚才提到了学生的数学语言有些不科学,但至少学生能完整有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让学生经历的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避免了简单的“师生一问一答的”点式思考模式。
在教学正方形周长计算时,老师的处理步骤也基本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类似,让学生充分地探索、充分地说,教师只是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将刚才剪下的小长方形折成两个一样的图形,再利用学得的知识计算其中一个图形的周长,这样的环节设计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为学生可能折成正方形、长方形,还可能折成三角形,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并灵活地运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不管什么图形,不管用的什么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其实质是外面一圈边线的总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