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硬的语言背后藏着一颗火热的心——解读《雪》的末句

(2012-08-02 13:25:50)
标签:

已发论文

分类: 个人原创

 

                                    冷硬的语言背后藏着一颗火热的心

                                        ——解读《雪》的末句

                                           ■    韦存和

 

    鲁迅的《雪》结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有人理解为:“‘雨’是北洋军阀统治下凄风苦雨的象征”,“‘精魂’是说鲁迅先生决心以自己彻底无畏的牺牲精神与黑暗社会斗争”。这种把“雨”与“精魂”对立起来的解读让人费解。

     在此,笔者想结合《雪》的创作背景来解读末句的含义。

    《雪》的末句把整个散文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在这豪迈深沉的赞美中,一出华丽的“短剧”拉上了帷幕。体味这一句子的含义,无疑应该抓住关键词。即使是初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也不难看出,这里的关键词是“孤独”“死掉”和“精魂”。

    “孤独”一词,从表层含义上说是照应上文的“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诚然,北方的雪没有南方雪的“滋润美艳”,它“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它们的生命词典里不会有色彩绚丽的画面,不会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和雪下面“冷绿的杂草”作为映衬,更不会给人带来蜜蜂与蝴蝶纷飞的想象,甚至因了天寒地冻,连堆了雪人、孩子们冲雪人拍手的场景也未必有。然而,北方的雪旋转升腾“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是天地间最坚韧最美好的精灵!它们是孤寂的,也是独立的。由此,我们不禁联想到这首散文诗的抒情主人公——作者自身的形象,这里“飞扬”“旋转”“升腾”的北方的雪何尝不是作者这一“孤独战斗者”的形象的体现?

   《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1925年前后的鲁迅正经历着五四退潮时的内心失落和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1924年10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以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然而“你方唱罢我登场”,接着担任“执政”的段祺瑞政府也不能给中国带来希望。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先驱者,鲁迅希望以文学为利器,改造国民性,探寻救国强国之路。在与形形色色的敌人战斗的过程中,他的思想走得较远,所以许多人跟不上。而且在文坛的新旧势力之间,先生保持了他独立的品性,同时也承受了孤独和寂寞。钱理群先生在为《正说鲁迅》(孔庆东著)一书所作的序言中将鲁迅称为一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另类”,说他是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一个“体制外的、边缘的批判者”。鲁迅在收录了自己1924、1925年间创作的11篇小说的著名小说集《彷徨》中写道:“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首五绝小诗是可以代表他那时的心境和处境的。

    从个人生活来说,1924年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弟兄失和”,内心极其苦闷。希望与苦痛的纠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接受了“进化论”思想影响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熏陶的鲁迅先生如同一个“荷戟独彷徨”的斗士,一方面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严峻;另一方面他永远坚守自己美好的理想,而且他明白理想的易于流失,明白理想需要孤独的战斗甚至牺牲才能达到。所以,对于鲁迅来说,孤独总是难免的。“孤独的雪”在这里正是闪烁着独立人格、洋溢着奋斗精神的顽强不屈、坚持战斗的鲁迅先生自身形象的写照。

    那么,“死掉的雨”该作何解?“雨的精魂”又该怎样理解呢?

    纵观全篇,作者只是在开头提及“暖国的雨”和末句点到“死掉的雨”,通篇并未对“雨”进行具体描写。在这里要刨根问底地去深挖“雨”自身的意蕴,恐怕只能是一种劳而无功的过度解读。我以为,这首散文诗中“雨”这一物象,本身并无太多象征隐喻的意味。我们从自然生态的“雨”与“雪”的关系上来理解句子含义即可。一般认为,雪花的形成有两种情况:凝华和凝固。凝华是水蒸气上升时遇冷直接凝结成冰晶,形成降雪;还有一种情况是水蒸气上升时遇冷液化成小水珠,达到一定质量时,水珠便降下来,在空中如果遇到冷空气产生凝固,就会形成雪花降落。无论哪种情况,“北方的雪”都是由北方的雨变身而来。在变身的过程中,“雨”的外在形体虽然“死掉”——消失了,但其“精魂”——内在品质犹存,而升华为“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既然“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所化,那种将二者对立起来,割裂分析,甚至想当然地敷衍“雨”的含义,得出结句中的“雨”是“北洋军阀统治下凄风苦雨的象征”的结论无疑是错误的,是一种没有任何依据的臆想。

    “雨的精魂”既活在“朔方的雪”中,那么,要想知道它是怎样一种“精魂”,就应当从作品所描写的充满了野性与生命活力,也充满了动感与激情的朔方雪景图中去感受,去认知。在那辽阔、荒寒的天地间,大雪“蓬勃地奋飞着,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它气势磅礴,气冲霄汉,撼天动地,它势将冲决一切严寒、黑暗与冷酷,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看着如此壮观、令人激情澎湃的“朔方的雪”,一个无所畏惧、顽强不屈的斗士形象在我们心中鲜明地矗立起来了!这斗士的精神、斗士的品格,就是“雨的精魂”。而塑造这样的“朔方的雪”的形象,由衷赞美它所包蕴的“雨的精魂”,正是作者在那个“实在黑暗得可以”的时代发出的压抑不住的心灵倾诉与呐喊,是作者身上蕴藏的独立坚定的人格、旺盛而不可抑止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升华与张扬。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品味鲁迅《雪》的结句,它的语言是冷硬的,冷硬语言的背后却包藏着一颗火热的心,包孕着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担当与对自身的期许。品读它,我们从先生深情的赞美中感悟到了他的赤子情怀。可以说,《雪》是打开1924、1925年鲁迅先生内心世界的一把闪亮的钥匙。正如鲁迅的孙儿周令飞2006年4月在厦门大学的一次会议上所说,鲁迅精神当中有着“立人为本”和“韧性的坚守”等品质。鲁迅所说的个体思想的觉醒,代表了现代人的价值理念,每个个体的尊严都代表着享受幸福和独立思考的权利。他的精神中包括他面对暴力、权力、软暴力的态度。仔细品读《雪》的末句,我们多少可以明白周令飞这番话的深厚含义!

 

                              (刊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7期  编辑为韩振老师。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暮色济南
后一篇:有一种声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