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美)
(2017-07-07 07:48:37)
标签:
读书笔记外国小说教育健康书摘 |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摘录:
1,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2,
3,我们学着成长、接纳和爱,只有这样才能各得所愿。
4,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
5,在一些社会中,人们习惯于将人分为好人和坏人,并认为坏人应该受到惩罚。在另一些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围绕人的需要来考虑问题。
6,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7,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显示,会造成许多困扰。他讲道:“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8,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9,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10,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记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11,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12,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13,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的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的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可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14,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15,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16,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做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做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17,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18,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19,“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我很失望。因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20,“朋友叫我外号,我会感到难过,因为我想得到欣赏。”
21,“你得奖了,我很高兴。因为我希望你能得到公司的赏识。”
22,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23,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24,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25,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26,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27,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28,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29,尽管护士们一直在安慰老太太并给她建议,但只有这位女士为老太太提供了她真正需要的东西——她需要有人能理解她深深的绝望。
30,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一般来说,他会觉得很惬意。
31,临死的病人常常因为惦记亲人而放心不下。有时,病人需要他的亲人告诉他,他们准备好了面对他的死亡——这样,他才可以放心地离去。
32,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作负担。
33,“我希望他准确无误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要不,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我希望他保持清醒,并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我希望他知道,一旦有机会,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张椅子。”
34,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
35,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
36,让我们的行动基于对生命的爱,而非恐惧、内疚、羞愧或义务。
37,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指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指责或义务,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38,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目的会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为了避免内疚,我们将活得可怜兮兮;如果为了活出对他人的爱,我们的生活将充满乐趣。
39,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来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4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动根据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生活。我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履行职责、获得回报、逃避惩罚或避免感到内疚和羞愧。通过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和谐并充满快乐。
41,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职责,而不是他人的行为让我们生气。
42,一个社会中,内疚被运用来控制人,那么,指责他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为了使这种手段奏效,我们可能就会认为一个人可以主导另一个人的情绪。
43,我们将会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44,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45,如果孩子刷牙时因为担心受到批评或被嘲笑,他们的口腔健康可能会得以改善,但自尊却会受损。此外,我们都知道,惩罚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46,小时候每天吃着妈妈做的丰盛的饭菜,直到去军中服役,他才知道饭后胃部还可以保持轻松。同样的,我们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些不良积习,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致我们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只有深入了解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才能看清它们的危害,并形成新的想法及行为方式,来满足身心健康的需要。
47,后来,我终于学会了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的,看到他们这样开车,我真的很害怕:我希望,他们开车时能注意安全。”哇!我感到惊讶的是,只要我不在批评和职责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的心情就放松了很多。
48,个人的成长是通过与他人的坦诚交流来实现的——在交流中,彼此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软弱。
49,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在心的事实。
50,我们最大的恐惧不是我们不够完美,我们最大的恐惧是我们无比强大。我们的光明,而不是我们的黑暗,让我们心存畏惧。你是上帝的孩子,你的小心翼翼帮不了这个世界。缩小自己,好让周围的人在你身边不会觉得不自在,这并不明智。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存的荣光。那不仅存在于某些人,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当我们让自己的光芒闪耀,无意中,我们也允许他人散发光芒。一旦我们从自我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我们的存在,也会让他人得到解放。
51,“不要那么谦虚,因为你没有那么伟大。”
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职责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2,关切地倾听让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