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002BS5Qnzy6QQMZ1DX5b3&690
碧柳古诗情
碧柳是一个大家族,有垂柳,旱柳,水渠柳,银叶柳,龙爪柳。。。我国栽柳历史源远流长。晋代著名大诗人陶渊明在自家堂前栽了五棵柳树,号称“五柳先生”。隋炀帝曾下令在河的堤岸上多种垂柳,并亲赐垂柳姓“杨”,故有了“杨柳”之说。{南朝。梁}诗人萧绎的诗《春日》中有“柳絮时依洒,梅花乍入衣”诗句。萧绎还专门写过一首咏柳的小诗《绿柳》,诗如下:
绿
柳 {南朝。梁}萧 绎
长柳垂拂地,轻花上逐风。
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诗中的“轻花”指的就是柳絮。这首咏柳诗,主要描写柳树刚刚抽叶飞花时的情景。诗人集中着墨于柳树的花絮,色彩和碧叶,巧妙地突出了一个“绿”字,颇有新意与特色。该诗语言明白晓畅,形象鲜明,尤其是“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两句,更富有诗情画意。另一位{南朝。梁}诗人闻人茜诗中也有“绿葵向光转,翠柳逐风斜”的咏柳诗句,可见载柳在南朝时期就已蔚然成风。唐代植柳更盛,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诗中有“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句,“柳湖”即西湖,因湖边多柳,故称柳湖。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赠江客》也有“江柳影寒新雨地,寒鸿声急欲霜天”句。唐朝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诗中也有“兼葭杨柳似汀州”诗句。唐朝诗人王涯《游春词》中有“经过柳陌与桃蹊,寻逐春光著处迷”句。唐朝诗人戴叔伦《兰溪棹歌》中有“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句。唐朝诗人刘慎虚《闞题》诗中的“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更使人们看到了在那翠柳相互掩映的绿荫深处,洒满青辉的一处“读书堂”。唐朝诗人韦庄写过一首《台城》诗,诗中有描绘垂柳的佳句,该诗如下:
台
城 {唐}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古称苑城,位于今南京市玄武湖边,原是三国吴后苑城。这是一首凭吊古迹的诗。诗人通过生动形象地描绘江雨蒙蒙,江草芬繁,鸟声鸣啭,烟柳笼堤的江南青翠景色,勾起了怀古幽思,以“六朝如梦”点出了昔日豪华的“台城”已成梦幻,又用“鸟空啼”和“无情”及“依旧”等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把眼前景物同史迹有机地联系起来,收到了托物寄意以景传情的艺术效果。“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两句诗,把嫩柔细软绵长的垂柳,在烟雨迷蒙中依旧笼罩着长长的河堤的微妙景色,描写得唯妙唯俏,同时反映出当时那么长长的河堤上,种植着许许多多的翠绿的垂柳,可见唐朝时期种柳的风气有多么浓厚。著名诗人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说明当时长安到处都有青翠如滴的嫩柳,千门九陌皆柳色,沐浴在天街小雨中,一派烟花柳絮的诱人景象,的确是一年中春天的最好去处。唐朝诗人韩愈还有一首著名的咏柳诗,名曰《池上絮》。诗中写道:
池 上 絮 {唐} 韩 愈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这又是一首韩愈描写柳絮的诗。诗中的“杨花”即为柳絮。“纤质”谓纤小的身躯,“凌”为渡过或逾越。“清镜”指清水。微风不惊,柳絮满天飘洒,落晖的夕阳之下,诗人坐在明澈如镜的池塘岸边,静心地看着飘扬的柳絮,怎样轻轻地洒落在水中。那纤细的绒毛又是如何被池水一点点地润湿,而不能再次飞扬起来。诗人韩愈如此细致地观察和描绘飞扬的柳絮,说明他对春天吐絮的碧柳是有着无限情趣与感情的。描写柳絮的小诗很多,唐朝诗人吴融也写过一首咏柳絮的诗,名为《杨花》,诗如下:
杨 花 {唐}吴 融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吴融字子华,浙江绍兴人。唐昭宗龙纪元年及进士第。诗中的“杨花”即是柳絮。吴融在诗中描绘柳絮,不象浓艳的花朵那样姹紫嫣红,妩媚悦目,但它却有那些鲜艳的花朵所没有的特征。柳絮不怕风,还能驭风而起,在空中象雪花一样自由自在地飞舞。“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这是多么独特别致而又新颖的奇异观察方法及描绘手段。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把柳絮与百花相对照,写出了柳絮的特色。关于描写柳絮的诗,清朝的诗人周京也有一首,诗曰:
杨 花 {清]周 京
南陌风光剧可怜,杨花撩乱扑鞭千。
一年春事抛流水,半醉心情付别筵。
冉冉惯寻芳草岸,蒙蒙欲下夕阳天。
残红同尽无消息,又化浮萍上钓船。
周京,浙江钱塘人,清乾隆年举博学鸿词,著有《无悔集》。该诗以“南陌风光剧可怜”总领笔,接着下面却从春光中选取“杨花”即柳絮加以精心刻画。在和煦的春风中,柳絮翩翩起舞;夕阳之中,它蒙蒙欲下;芳草岸边,它冉冉而来。春残红尽,人们以为它也会随之消声匿迹,可是,他却又化作浮萍,漂上钓船。诗中对柳絮的描写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读后给人留下处处有春意的感觉。唐朝诗人歌颂柳树的诗中,最有名的当数贺知章,他写的《咏柳》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絲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诗风格清新自然,潇洒细腻,形象新颖,别有新意。唐朝另一位诗人戎昱在《移家别湖上亭》诗中,咏柳诗句更是别致新颖。诗是这样写的:
移家别湖上亭
{唐}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是一首写离情的小诗。诗人在诗中不写情而状景,把离情系于柳条藤蔓之上。春风吹拂,细柳轻摇,黄莺鸣啭,把情寓于春景描写之中,因情设景,情景交融,浑然无迹。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金陵酒肆离别》诗中,开头就有“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诗句。李白在《苏台览古》诗中也有“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句。唐朝诗人张仲素在《春归思》小诗中也有“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的诗句。可见唐朝植柳多么盛行,当朝的诗人们对柳树是多么喜爱与欣赏。南宋诗人范成大对柳树也独有情钟。他的《横塘》诗就别有韵味。现录如下:
横
塘 {南宋]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江苏苏州人。“横塘”是古堤塘名。这是一首河边送客诗。前两句写南浦景物与自然风光。春色降临人间,大地一片葱绿,配以石桥和朱红的塔,红绿相映,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图。后两句诗不仅景物描写鲜明,而且写得情意绵绵。在蒙蒙的雨天里,那千条缕万缕的雨絲和一条条柔嫩低垂柳枝,好象都在系舟留客。诗句清丽别致,意境幽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有咏柳名句,《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便是传诵千载的佳句。南宋诗人刘克庄有一首《莺梭》小诗,诗的前两句是“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描写的是莺鸟在柳树林中穿梭飞舞,声声鸣啭的情景。南宋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诗里有“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句。苏堤即杭州西湖上的一道堤,在当时湖堤上就已是“万株杨柳”,从此处即可知道南宋时期也如唐朝一样,十分注重栽柳。另一位南宋诗人徐俯写过一首很著名的小诗,诗中就有颂柳名句。该诗如下:
春游湖 {南宋}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
徐俯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江西修水县人,相传七岁能诗。这首小诗写的是湖上春光。诗开头两句以燕子飞回,桃花开放,点明春光来临,接着写桥断难渡,失望中忽然有一只小船从柳荫下撑出来。游湖者的喜悦心情溢于言外。诗虽短小,但写得婉转曲折,如断似牵,引人寻味。特别是“小舟撑出柳荫来”句,风格清丽,语言流畅,韵味悠长,成为千古佳句。使人们看到湖边那一株株浓绿的垂柳,苍翠挺拔,多么喜人诱人。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马上作》诗中名句就有咏柳,“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如果说唐朝诗人咏柳轻盈细腻,善于抒情,那么清朝诗人周志蕙的咏柳诗则更具有韵味。周志蕙字解苏,浙江钱塘人。他写的诗名曰《柳》,是一首专门用来描写柳树的小诗。诗文如下:
柳 {清}
周志蕙
岁岁逢春春可怜,争禁三起又三眠。
絲絲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姸。
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
一声长笛河槁晚,回首苍茫几树烟。
此诗虽以柳为诗,但它却不是主要用来歌颂柳树。而是借柳抒发游子之情。诗人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表现手法,把无生命的春柳描绘的极富感情,从而婉转地表达了游子的离愁别绪,达到了以景托情的高超的艺术效果。另一位清朝诗人高鼎也有一首颂柳诗。名《村居》:
村 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如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该诗是春日村景的一瞥。春光明丽,草长莺飞,堤上杨柳垂下长长的细柳条,轻轻地拂拭着堤岸,象是被美好的景色陶醉似的。一群活泼快乐的儿童,放学归来,趁着东风,把纸鸢放上高高的蓝天。短短四句诗,便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画面。全诗语言精练,词句精彩,把儿童在东风吹拂柳枝的堤岸上放风筝的精彩场面,描写的活泼生动,饶有情趣。
元朝时期人们仍然保留着种柳的习俗。元朝诗人周泉《晚渡》诗中就有描写柳树的诗句,诗如下:
晚 渡 {元}周 权
离离野树绿生烟,灼灼山花烂欲然。
酤酒人归春渡寂,柳根闲系夕阳船。
周权字衡之,浙江丽水人。此诗描绘春江晚渡的情景。前两句写绿树如烟,山花烂漫,艳丽的景色把春日的景象渲染得灿烂动人。后两句诗描写春江晚渡中的酤酒人和夕阳掩映的柳岸渔船,把斜阳古渡的景象描绘得十分幽静。寂静的春日傍晚,买酒人归来欲闲饮,将夕阳映照下的小船,用绳索系在一棵柳树的根部。诗人将一幅多么妙趣横生的春晚风景画,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诗人在众多绿树中特别点出了翠绿的垂柳。元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诗也写得很美。他的《东城》诗其中也有咏柳的诗句。现录如下:
东 城 {元}赵孟頫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絲。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
该诗描写的是春日城郊景致。开头诗人着意描写了桃夭柳绿的明媚景色,诗句中充溢着生机勃发的青春气息,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春光的喜悦心情。“陌头杨柳绿烟絲”,写得如神来之笔。在小路的尽头,一排拍翠柳的纤细而长的枝条,青翠欲滴,婆娑柔美,尤如含烟的绿絲一般,对碧柳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知,元朝时期人们对垂柳是多么的喜爱。
诗人柳宗元不仅因为自己姓柳而感到自豪,并且还喜欢亲自植柳,写关于柳的诗句,“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便是其咏柳的名诗佳句。唐朝及唐以前时期还有以柳命名的曲名“折柳”。古代诗人萧纲就有以《折杨柳》命名的诗,其中两句为“杨柳乱成絲,攀折上春时”。大诗人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就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句。边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有折柳的曲名。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扬州的平山堂建成时,也掘土种柳,人称“欧柳公”。诗人鲍照在《代春日行》诗中有“梅始发,柳始青”句。清朝的蒲松龄常在水泉边栽柳,号称“柳泉居士”。清朝大学士左宗棠曾下令在河西走廊沿途种柳,有诗为证:“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清朝诗人丁澎在《见燕》一诗中有“弄影不教沾柳絮,衔泥何惜点琴囊”句。
柳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每当春姑娘来临时,柳梢边展露出嫩绿的美姿,万缕絲绦点点鹅黄,风情百种,令人羡慕不止。每年清明节,家家都有上坟插柳的习惯。在坟墓旁种上一棵棵的嫩绿的小柳树,用来寄托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有的地区还在门檐上插柳条,姑娘折柳编冠,戴在头上,以示青春长驻。民间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春柳古时还有“留恋相思”之意。“柳”与“留”谐音;“絲”又与“思”同音;“柳絲”与“留思”相谐意。古诗中就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诗人杨巨源诗中就有“水边杨柳曲尘絲,立马烦君折一枝”诗句。诗人刘绘写过一首《送别歌》,诗如下:
送别歌 刘 绘
春蒲方解箨,弱柳向低风。
相思将安寄,怅望南飞鸿。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于杨柳飘拂的水边的小诗。“蒲”指菖蒲,一种水草。“解箨”指草木落叶或脱皮。“安”为怎么,如何之意。该小诗写在春天新生的菖蒲刚刚落叶,柔弱的细柳在微风中轻轻地低垂着。我的一片相思该如何寄与你呀?只得怅望地仰视着向南去的飞鸿。这首小诗就是借用“柳絲”之意,真实地抒发出了诗人对即将离去友人的留恋与相思之情。在古时诗人利用对春柳地描写,来抒发青春少女幽怨情怀的诗有很多。古代诗人檀约在《阳春歌》诗中,借柔柳抒发少女的伤悲之情。小诗是这样写的:
阳春歌 檀 约
青春献初岁,白日映雕梁。
兰萌犹自断,柳叶未能长。
己见红花发,复闻绿草香。
乘此试游衍,谁知心独伤。
“青春”此处指春季。“兰萌”指兰草的萌芽。“游衍”指纵意游乐。此诗描写的是一位青春少女,在春意渐浓的阳春时节,却独自暗暗伤悲的情形。一年之始大地迎来了春天,明媚的阳光映照着雕梁,兰草的幼芽还很细小,柳树的嫩叶还未成长。忽见红花朵朵开放,又闻到绿草阵阵飘香。人们都乘此大好时光恣意欢乐,可是,谁能知道我内心的独自悲伤呢?古代诗人借柳抒情的诗句很多。南朝乐府民歌中就有一首,也是用来描述青春少女,在柳絲飘拂的大好春光里的幽怨之情。诗如下:
子夜四时歌 南朝乐府民歌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
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当春年”指正当青春年少。“要唤”指邀请约会。该诗大意为:梅花已经落尽,柳絮已经随风飘散。可叹我正值青春年华,却无人前来邀约相唤。小诗通过凋落的梅花和随风飘散的柳絮,表明大好春光即将逝去,由此引起正值青春妙龄的少女,无人前来相约的悲怨情愫。利用柳树表达离别幽思之情的诗句还有许多。诗人萧悫《秋思诗》中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句。诗人萧琛《饯谢文学》诗中有“春笋方解箨,弱柳相低风”句。吴均《边城思》诗中有“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佳句。范云《送别诗》诗中有“东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梁”句。春柳始于春季大好时光,柳絲细长,柔嫩翠绿,在微风地吹拂下,婆娑起舞,丽姿万千,故古代诗人常常用它来形容窈窕美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春望》一诗中有“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诗句,“伍员庙”即伍子胥庙,“苏小”即是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诗人白居易听到涛声,想起了伍子胥;看到青翠欲滴的柳色,忆起了名妓苏小小,把柔嫩多姿色彩艳丽的翠柳与妩媚多情身材窈窕的名妓相比美,可见西湖的垂柳在诗人眼里是多么的秀美诱人。诗人王衍在《甘州曲》中写道:“柳眉桃脸上胜春”,把女子细长的秀眉比喻成柳叶。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诗句。还有的诗人用细长柔软的柳条来形容女子的身条,诗人韩偓就有“柳腰莲脸本忘情”的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