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红叶意象

(2011-10-27 19:31:48)
标签:

文化

红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它自唐代开始流行。“传情”是红叶意象最深入人心的内涵。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动因,一是宫女的悲剧命运,二是士子的风流心态及婚恋理想,三是当时的婚姻天定的观念。红叶意象的象征意义是丰富的,这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多义歧解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红叶意象  文化内涵  多义

 

意象与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永久艺术魅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视角。“意象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意境、意境等于诗中意象的总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有着鲜明的形象特征,更沉淀着丰富而浓烈的人类情思。中国古典诗歌的红叶意象,有纷纷、寂寂、萧萧、飕飕,是飞、是催、是舞、是飘,是满株、满阶、满山,是一庭诗境、半江流丹、马上离情,似火、似烧、似醉、似霜,是明、是深、是静、是隐,烙印着秋的萧瑟、秋的寒冷、秋的热烈、秋的沉醉,属于天工的化物。红叶意象以其独特的美学特质而承载了“传情”的特殊文化内涵,蕴含着不尽的言外之意。本文将从文化内涵和意象多义理论两个视域入手,考察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红叶意象。

 

(一)

红叶意象最深入人心的内涵就是传情。这是意象在叙述文学中扩散变奏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红叶题诗”小说及其流变。红叶意象最早出现在唐诗中。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最具代表性。最早在唐人孟棨《本事诗》和范摅《云溪友议》中就叙述了诗歌背后的动人故事:一进京赶考的士子于宫墙外的流水中偶拾红叶,红叶上即题有上文所引之诗,士子以之为奇,遂将红叶珍藏。后士子及第,并得娶宫中减省的宫女为妻。更一日宫女见红叶,感慨良多,士子乃知所娶之人竟是题诗的宫女。诗歌与故事共通的浪漫色彩和抒情性质达成了两者的完美结合。传情,成为红叶意象的重要内涵;“红叶题诗”的婚恋故事成为叙事文学经久不衰的题材,并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小说中的才子佳人模式。

由诗歌到叙事文学,题材转变的意义是重大的。“红叶题诗”小说的题材意义有三:一,通过以诗传情、定情,把一种封建社会里不太可能实现的爱情梦想以虚构的形式在小说中变成了可能,题红诗既是士子与宫女爱情的媒介,又是验明他们奇缘的证物。二,它体现着唐诗入小说的趋势。三,以题材的形式,把承载诗歌的载体诗意化,把以诗传情的方式诗意化,使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拥有更为广阔更富想象力的天地,也使被幽闭的爱情能够突破人为或礼教的禁锢而传递——红叶的诗化意象,红色的深沉热烈,落叶的随风飘逝、任水漂流,它寄予命运的不确定性而又暗藏希望的意蕴,这一切的一切,都传递着极其优美而凄艳的神韵,触人心魄,而题红怨与红叶传情本身就是一种浪漫而凄美的结合。

事实上,红叶题诗小说只寥寥数篇,但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盛传不衰,究其原由,就是因为红叶题诗小说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赋予了红叶意象特别的象征意义。红叶题诗小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具体说来,一是真实再现了宫女悲剧生活及其情感面貌。在“红叶题诗”小说开始出现的唐代,宫女数量庞大,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事实,致使皇帝不可能便洒甘露。宫女生活的寂寞不难想象。不仅如此,嫔妃的倾轧,宫人的逼迫,使她们的生活环境险象环生。这些是宫女悲剧命运的根源。同时,她们离开家人亲友,生活在深宫中,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自由,沦为皇权的奴隶,生活将她们置于无奈无助无望的境地,宫廷成了宫女青春、美丽、激情、自由和幸福的坟墓。然而禁严萧索的宫殿,清冷迂回的重廊,锁得住宫女纤弱的身躯,却锁不住她们对爱情对婚姻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片红叶,承载着宫女无限的情思。红叶成为宫女用生命热情发出的殷勤祷告,这祷告,是深锁宫闱、青春虚度、闲愁似海、渴望自由、追求爱情的宫人的共同悲歌。

“红叶题诗”小说在深层次上还反映了士子的风流心态以及他们的婚恋理想。在封建正统的观念里,文人举子的终极追求是着眼于德行的完备和事业的辉煌。“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被成为人生追求中的三不朽,这三不朽,都是统一在政治伦理之中,而人生的其他大事包括婚姻亦当归属于此。在唐代,正如薛元超所言的,“进士出身,婚姻门第,修国史”是士子们在政治上追求不朽的具体步骤。这实在代表了唐代士大夫追求的为正统社会所认同的人生目标。但如果说这三点已涵盖了士大夫最隐秘的心理动机则可能会失之片面。事实上,唐代文士身处于政治较开明、思想较开放的形势之下,对未来充满信心,呈现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往往以风流自诩,如杜牧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而感到自豪,把获取艳遇作为炫耀的资本。在顾况的唱和中,在卢渥对红叶饱含深情的珍藏中,在李茵怏怏无奈和人鬼殊途的苦恋中,我们也能看到唐代士子风流个性的另一层面,亦即是他们对婚姻爱情的理想:重视女子的德与才,更多侧重对心灵志趣相通之“情爱”渴望。唐代宫女多出身良家,在宫中又受到过很好的教育,知书达理、才貌双全,虽然在宫内身份卑微,但在整个唐代女性中却具有较高的地位,能够充分满足士子对个人才学、魅力风度的情感寄托和心理需求,是士子们理想的婚恋对象。“红叶题诗”小说表面讲述的是宫女与士子的婚恋故事,实质上讲述的是佳人与才子的婚恋故事。以男主人公身份看,本质上是文人婚,而且逐渐透露出士子们新的爱情观:两情相悦、稳重专情。这也是被后代才子佳人小说充分演绎的精髓。

“红叶题诗”小说的文化内涵还包括当时的婚姻宿命观:天定奇缘、婚姻命定。在唐人的笔记小说中,记载了许多婚姻天定的故事,如最典型的《太平广记》中的“订婚店”,后世称媒人为月老,称订婚男女为赤绳所系,称婚姻为“千里姻缘一线签”皆源于此。笔者认为,“红叶题诗”小说间接反映了这一点。宫女眼中的有情人是渺茫的,但本质上又是确定的,那就是宫女企盼的能给自己带来真挚爱情和美满婚姻的“那个人”。红叶题诗,本身亦不过是无情世界荒诞人生之中一种虚拟的安慰。不过,这一个“巧合之巧合”侥幸结为眷属的故事中,婚姻天定说偶尔亦能给渴望爱情、渴望婚姻的宫女一丝生机和希望。

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凝结在具有美丽凄凉审美特质的红叶意象中,使红叶意象有了象征纯洁美好的爱情与婚姻的理想以及对这纯洁美好的爱情与婚姻的渴望和追求的意蕴,这在唐以后历代诗人笔下屡见不鲜:比如宋代张孝祥《满江红》下阙“追往事,欢连夕。经旧馆,人非昔。把轻颦浅笑,细思重忆。红叶题诗谁与寄,青楼薄幸空遗迹。但长洲茂苑草萋萋,愁如织”;范成大《南柯子》中有“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的诗句;元李士瞻《红叶题诗》直接诗语“红叶题诗”的传说;明人撰写的《小鸣稿》卷六《香奁追和元人黄伯旸韵》的“霜林摘红叶,题诗掷流水。流到阿谁边,要识诗中意”。实在是不胜枚举。

 

(二)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红叶意象并非只这一纯粹象征意义。红叶常常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也被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情思。“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这是宋代人陈与义《以事走郊外示友》的颔联。“黄尘满面”而不得不“犹去”,为冗务杂事所困,无望和无奈的心态显而易见;红叶有意,默默相对,是诗人凄苦境况中的惟一知己,孤寂之情隐含其间;“秋又归”点明季节,韶光易逝,功业难就的感叹耐人寻味。在诗中,红叶意象已与诗人的政治失意、怀才不遇的愁思紧密联系在一起了。红叶意象还常常用来渲染悲愁的离情别绪,如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晚唐诗人许浑《谢亭送别》“红叶青山水急流,满天风雨下西楼”,都是让人心颤情伤的诗句。有时红叶意象也会饱含诗人的羁旅愁思:张继名作《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刘长卿《余干旅舍》也写旅思乡愁,诗以“遥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开端,黄昏时刻,古城紧闭,红叶飘零,独鸟远去,多么空阔凄清的环境,诗人独处异地、旅况凄苦,思念家园的情感尽在不言中。“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寄情山水、笑傲江湖、超然尘外是古代隐逸生活的组成部分,红叶意象也在不少诗中成了乐隐怡闲的载体,如林逋《宿洞箫宫》“碧涧流红叶,青林生白云”。

意象是一种人类感情诉诸艺术形象而形成的“客观关系”,荣格将它解释为人类心理深层集体无意识的一种积淀,他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中说,“每一种原始意象都是关于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包含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生成。它就像心理深层中一道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在漫无边际而浮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意象的形成的确可以这样解释,它们的象喻内涵比较稳定。然而红叶意象,在被诗人心灵化的过程中却更多地体现了差异性,主观性更强。

“意象是情与景的统一,而不是情与景的相加。意象是既不同于情,也不同于景的一个新的质。意象既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情,也不能还原为单纯的景。”红叶意象正是这样的。红叶意象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多义性的艺术特征。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多义性形成的原因在于:一,“象”与“言”的差异,在同一个语言外壳下面,常常会蕴含种种各不相同的意象含义。二,象与意的差异。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象与意是契合的,但象与意不是一对一完全相等。相传为白居易所撰的《金针诗格》曾经提出“诗有内外意”之说,其关于“内意”和“外意”的解释是:内意欲尽其理,理为义理之理;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陈应行《吟窗杂录》)用今天的话表达,“外意”即词语的字面意思,而“内意”就是指意象在具体作品中的特定含义了。前者是表面的,后者则隐藏在前者之下,有时候可以一层层剖析出来。三,作者的感情因素和个性特点,这也是意象多义性的成因。由创作风格的不同而形成每个作家使用意象的个性特点,举唐代诗人李贺与李商隐为例:李贺的独特风格,和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峻的意象分不开;而李商隐的创作个性,也与他诗歌中那些扑朔迷离、良玉生烟式的意象联系在一起。从红叶意象看,红叶意象在林逋的诗中之所以与隐逸结合在一起,就在于林逋是梅妻鹤子,自然万物在他眼里在他诗中,不但富有灵气,更氤氲着淡然超脱的色彩。

 

 

康德曾经在《判断力批判》中指出“审美意象,我所指的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在这种形象显现里面,可以使人想起许多思想,然而又没有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与之完全适应。”这和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诗无达诂”意思是差不多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红叶的审美意象是一个既确定又模糊的意象群,它被古人赋予了生命,它也牵动着今人的情思,让我们不断地去体味去想象,让思想和漫诗中的红叶一起飘飞神游。

参考文献

《诗歌意象论》  陈植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  王立  学林出版社  1999

 

《唐宋诗中红叶的审美意象》 陈德琥

《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研究》 李光生

《唐五代红叶题诗小说及其流变研究》 鲁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