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2011-10-27 19:23:37)
标签:

文化

月亮,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自《诗经》始,历代诗人便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陶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了恋人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是思乡怀人的代名词。她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又成为永恒的象征。她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在失意文人的笔下又成了失意的象征……在此,我就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作出如下浅陋的解读。

一、月亮首先是象征团圆。

中国人极其讲究的团圆,什么传统节日都希望合家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 “明月”而“乡”的联想,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体验。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类似的诗还有“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徐桢卿《月》),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为最能表达人们离愁别恨的事物了。

三、“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怀念。

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也许此时此刻正和自己望着同一轮明月。这与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意思相近。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借助明月表达了对妻子儿女,对亲人、情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是可以跨越时空的。

四、“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她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总能引起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她代表了“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与探索。

五、“月亮”是高洁、柔和、清幽的美的象征。

在古代诗人中,李白以难以计数的咏月诗句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月光世界。他时而上天揽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时而寄愁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时而邀月同饮(“月光常照金樽里”),时而赊借月色(“暂就东山赊月色”“且就洞庭赊月色”)……最常见的,是李白的泛月、乘月诗: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门泛舟》)。月为诗人如影随形一知己。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便出现了类似诗句: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多情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来了同样清高的月亮结伴东游。在李白的情感体验中,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冰清玉洁的一轮皎月,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知己。明月直入,无心可猜”(《独漉篇》),月本皎沽,我亦皎洁;月本无心,我亦无心。诗人在月影中孤芳自赏:同样孤独,同样透明,同样清高。人格化的月亮意象,与诗人的心灵世界契合为一体。又如《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

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诗人墨客永远歌咏的对象。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还有许许多多的解释,这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我觉得无论月亮作为什么意象出现,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月亮中感受古人的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