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故事13:真正大孝子
(2024-08-22 17:21:04)自古百善孝为先。世上老人多,有很多老人是真孝子。这里说的一位老者就是一位真正的大孝子。
当然,也有假孝子。有些人,父母在,对父母冷若冰霜,连看都不看一眼,甚至百般折磨、千般折磨。父母死后,却披麻戴孝,雇人假哭假做作,搭台唱戏,装神弄鬼,大操大办,搞的乌烟瘴气,忙的不亦乐乎,真丑态百出,洋相出尽。此种做派,此种德性,此种丑行,还被一些人唤做孝子,大孝子。不过,此种做派,此种德性,此种丑行,也被人笑掉大牙了、也早被人嗤之以鼻了。这就是假孝子
这里说的这位老者完全不同。老者被邻里街坊有口皆碑称为真孝子、大孝子,一个真正大孝子。
老者没有文化,不知道四书五经,也不知道《孝经》和24孝。但是,老者是一个真正的大孝子。
老者1914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一生以种菜买菜为业,养活一家人,过着艰辛贫困的生活。老者6岁丧父, 9岁、10岁给人放牛,15、6岁就给人做小工童工, 17岁又遇灾荒饥荒,逃难到汉口荒郊野外,开荒种地,跟寡母艰难度日。
老者既成人,拼死拼活,辛苦劳动,挣得了温饱,积累了些微家财,成家立业,小脚寡母也得以生存。
1966年5月,老者52岁,老者的慈母病故,老者冒极大风险千方百计送慈母入棺后回老家黄陂土葬,入土为安。老者尽力做到了一个儿子对慈母的孝道。
老者是大孝子,按传统,老者早就为慈母准备了寿木,做了寿棺。只是碍于国家强迫民众移风易俗不准土葬的要求,担心慈母百年之后辞世时不能棺葬土葬慈母。
老者的慈母是1966年5月仙逝的,正赶上所谓移风易俗除四旧砸烂旧世界风声盛起之时,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强迫死者只能火化不许棺葬土葬。
老者是真孝子,怎忍心慈母遗体火化?老者决计要为慈母遗体入棺土葬。
于是,慈母临辞世时,老者就去黄陂辛店李相臣塆,跟在黄陂乡下种田务农的内弟“密谋”,选定了棺葬入土地点,商量妥当了慈母遗体回乡入棺土葬的具体办法。内弟在李相臣塆众农户中极有威望,老者送慈母回黄陂棺葬土葬的大事终于有了个十足把握。慈母在黄陂老家棺葬土葬的大事就敲定了。
慈母辞世时,按武汉民间习俗,亲人要在在家里为祖母守灵或3日或5日或7日。为防上面无端干预、稳妥出棺送灵,老者确定了只在家里停尸守灵3天,即送灵回乡下安葬。
为了不影响在北京从事国防建设的长子的工作,老者没有发电报要求长子回武汉送祖母远行。可见,老者在慈母辞世万分悲痛之时,老者还是很顾全国家国防建设大局的。老者虽然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老者的爱国行动堪比一个共产党员的爱国模范行动,老者的爱国行动是非常优秀的。
老者年幼的次子(祖母的次孙)听老者安排,为祖母守灵3天3夜,按当地习俗,在祖母遗体旁不间断烧香点蜡烧纸钱,每天清晨天明前为祖母净手净脸。表达一个孙辈对祖母的深深感情和一片哀思。
在慈母仙逝当日,老者就召集了大女婿和二女婿等力壮晚辈商量安排好了送慈母遗体回黄陂安葬的出殡办法、出殡路线和出殡时间。
慈母仙逝两日后,刚过午夜,父亲就安排大女婿为主壮力,带领其它几个青壮晚辈后生亲友用大板车装上寿棺,作灵车,从汉口武胜路私家砖瓦房家里出发,乘天黑,紧赶慢赶,送慈母遗体回黄陂县辛店乡“李相臣湾”土葬。
灵车翻过汉口东北的岱家山,穿城而过,经黄陂滠口,过黄陂横店,到黄陂幸店,一路哀声两百多里。
大女婿二女婿等晚辈不辞辛苦,快速赶路,赶在天色微明前,灵柩抵达黄陂辛店乡李相臣湾,乡下的内弟率乡亲接灵。在一片肃穆哀悼声中,寿棺入土,安葬了慈母。
当时左倾十分嚣张,老者待慈母装棺入土以后,被迫没有为慈母建坟立碑,准备等极左嚣张过后再为慈母建坟立碑。谁知极左妖风甚嚣尘上,越刮越凶,越演越烈,老者一直没有机会为慈母建坟立碑,老者只能抱憾暂时等待建坟立碑的时机。
不管怎样,在鼓噪破四旧树新风极左恶浪中,在家人和亲友的鼎力协力下,老者终于冲破了“革命”羁绊,完成了棺葬土葬慈母的一片孝子心愿。
后来,老者慈母的坟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铲平了,再也寻找不到祖母的长眠安息地了,老者只能悲痛地摇头叹息。
这时候的老者和老者的几个子女,只能怀着一片失望而又沉痛的心情,望着远近一片翠绿原野和松柏,祈祷祖母在天堂安息。
在慈母仙后,在那一段黑云翻滚时候,老者不亏为慈母的大孝子。
慈母生前,老者更不亏是慈母的大孝子。老者在众种菜卖菜的邻人中,对慈母行孝,是倍受称道的。
民国政府撤离武汉前,以种菜卖菜为业的老人是很少有条件吃人参燕窝的,老者硬是买来最好的长白山人参和大西洋太平洋海上燕窝给老母亲炖汤补身体。老者总是买最真最好的很壮实的整根长白山人参给老母亲补身体。老者的长子是从父亲给父亲的老母亲买的长白山人参和大西洋太平洋海上燕窝那里才知道有长白山人参和大西洋太平洋海上燕窝的,才见到长白山人参和太平洋海上燕窝的。在别处,老者的长子就再也没有见过长白山的真人参好人参了,再也不知道哪里的燕窝是真燕窝好燕窝了。
武汉,夏天很热,冬天很冷。老者深怕老母亲夏天热冬天冷。夏天就给老母亲做香云纱的衣服穿,冬天托人到内蒙古买“张家口外”的“一风吹、一顺倒”的绵羊皮给老母亲做绵羊皮袄穿。所谓“一风吹、一顺倒”的羊皮,就是嘴里轻轻吹一口气,皮毛就一顺倒过相反的方向了,这样的一件“一风吹、一顺倒”的绵羊皮袄穿在身上,又暖和又轻便,不是一般人家可以享用的。老者的老母亲虽然是苦水过来的,可是,年岁大了以后,就享受老者给与的天福了。老者的长子后来到京外的燕北山区工作,哪里是产“一风吹、一顺倒”绵羊皮的地方,那里比武汉的冬天不知道要冷多少,可那里的富人,也很少穿“一风吹、一顺倒”的绵羊皮做的皮襖的。那里的牧羊人,虽然常常要披一件羊皮到帐篷外放牧,可没有见过有牧羊人穿上“一风吹、一顺倒”的羊皮襖放牧的。
以上种种,不能不叫众人称老者是真正的大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