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一个小领导
(2023-11-13 18:35:50)当年,是指上世纪70年代初的某年。
那年,先生从北京一个大學的一个研究所搞研究调到中部的一所大学当教书匠。北京那个大学的那个研究所,级别自然不算很高,可是研究所里的职工不少。其中,解放初留学回国的老知识分子、文革前先后毕业的老中青知识分子,以及文革中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新知识分子(被称为新工人),加上往知识分子堆里掺砂子以求改变知识分子一统天下状态的、专门从部队抽调来的复转军人,研究所的职工总数有大好几百人。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大好几百人的科研单位,真不算是一个小单位。当时的单位人员编制也按部队编制,单位职工除后勤行政部门人员外,分成了5、6个连队,这个小单位的领导人自然就不算很小了。据说,派到这个实际上的大单位的工宣队和军宣队的头目的级别就不很低。
那年,先生新到的大学,牌子级别不低,但是,单位很小。新到的大学是个学院,当时的学院,就是大学级别。不过,虽然是大学级别,但是这个大学的教职工总人数,还顶不过北京那个大学的那个研究所的职工人数。就拿先生分配到的这个“系”来说, “系“是这个大学的基本职能部门和权力单位。当时的“系”,现在叫“学院”。虽然“系”,是大学的中层单位,但是这个大学的“系”里,先生所在的“系”里的教职工总人数,包括行政和实验室教辅人员,也就是3、40人,不超过50人。因此,先生调到的所在的大单位,实际是个小单位。“系”里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以“系”为单位组织活动的。如果按专业参加活动,则根本组织不起来。因此,先生新到的这个“系”很小,是一个小单位。小而五脏俱全。什么职能部门和闲杂人员都有,真个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当这个五脏俱全的小单位的领导,倒是挺有意思的。
既然先生调到的当教书匠的叫“系”的这个单位,是个小单位,那么,这个单位的领导也就是一个小领导。
下面不妨简单说一说这个小单位的小领导是如何有意思的。
这个小领导,却像个大领导。他从来不给学生上课,连利用他的政治思想方面的专长,都没有见他给学生上过课。他从来只在教师面前,甚至都只在老教授面前,讲话。
他是专门管教职工政治思想的领导。他天天坐在办公室的皮椅上,手拿一张报纸,捧一个玻璃茶杯,一根接一根的抽烟。烟是好烟,茶是好茶。好烟、好茶,都是别人送的。报纸是《参考消息》之类的内部报纸。据说,《参考消息》是有一定级别的人才能看到的内部报纸。因为是领导,自然够级别看内部的《参考消息.》。不是好烟好茶,不是《参考消息》,都有失领导的身份。
除了抽烟喝茶、看《参考消息》,这个小领导就是每个礼拜四下午政治学习的时间,给系里的老师念上级的文件,照着念,照本宣科的念。照本宣科的时候,净会念一些错别字,这个领导也不怕底下听的人笑话。
他念文件的时候,一般也不会添油加醋。添油加醋要动脑筋,动脑筋容易犯错误,犯了错误就不能往上爬。当官,哪里有不想往上爬的?
当然,也有添油加醋的时候。添油加醋说的话,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形势一片大好,形势越来越好”。添油加醋说这样的话,就不用动脑筋,就不会犯错误。不会犯错误,就容易继续往上爬。
每次读完了文件,小领导就说一句:好,今天就学到这里。下去还要抓紧时间学习,改造思想、提高觉悟。
这个小领导的任务,就是要“改造老师的思想”,要“提高老师的觉悟”。
这个小领导,不到退休年龄,更不够离休的档次,但是可以退居二线。退居二线,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照样领工资,照样拿福利,照样拿奖金,照样提级升级。这是他们当干部的特权。
后来,他就提前退休了,享受正教授待遇,退休金差不多1万元。
再后来,他死了,死的时候还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上的悼词,叫人有点肉麻。
如此说来,这个小单位的小领导,当的有没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