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钢贸风云》有感
(2014-12-10 23:10: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学 |
作为一个北京钢铁学院(现在叫北科大)的学生,尤其是在高等工程学院这个志在培养钢铁行业人才的学院,我被灌输了整个钢铁生产全流程的所需知识,从采矿、烧结、炼铁、炼钢、连铸,再到板管型线的生产...也去了日钢、宝钢、太钢、设计院实习,自觉了解的不少了。看了作者在天涯上关于钢贸的连载,才恍然意识到,我好像从来没有了解过钢铁是怎么从钢厂卖到市场的。当时就被帖子的内容吸引了,陆陆续续跟了很久才看完。收到书后,又通读了一遍。拖了很久,今天终于要把这个读后感作业交了。
以前也看过周宁商会的公开信,但不知其详,读完此书,通览了钢贸行业的兴起、演变、辉煌与剧变的来龙去脉,才将过去看到的新闻事件串联起来。不禁感慨真是一行有一行的门道。
钢贸,如果简单的想,不就是把钢材从钢厂中买了再卖掉,和服装、小商品等贸易好像也没啥区别,怎么会生出如此多的事端,引起这么大的震动?一切缘由于钢材贸易需要巨额的资金,按重量钢材不能算贵,一斤普通的钢比一瓶一块五的矿泉水也贵不了多少。书中说由于钢厂的强势,要求付全款,再加上货物的周转,想做钢贸要准备三四套资金,钢贸商便有了融资的需要,银行就参与其中,其中的利润又吸引了有权利和资源的国企,牵扯越来越广,出现危机引起大震动也不足为奇。钢厂的强势也是身不由己,以我实习最久的太钢为例,有一年销售额上千亿,利润只有四亿,也就是说太钢一天就差不多花3亿,辛辛苦苦一年的利润不够两天花的,想想真是悲哀,收钱时也只能强势了。
按理说某个钢贸商融资做生意,自负盈亏,如果赔了倒闭了风险也有限,可当整个行业都变味,银行和参与的国企监管不力,甚至有意无意的默许,危机来临时危害的是整个行业。责任在谁呢?罪魁祸首当是钢贸商,骗取贷款,挪用资金,看到钢贸商资本运作的种种精巧的手法,不由的让我感慨中国人在赚钱方面从不缺乏智慧。书中提到在钢贸繁荣的时候,一些大字不识的老一辈和毫无经验的下一辈都参与进来,希望从中赚钱,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如果一个行业发展到这种程度,估计离盛极而衰不远了。这可以说是一个朴素的真理,毕竟赚钱还是有门槛的,尤其是靠资本挣钱,获取利润的更是少数。
书中介绍了钢贸商、国企、银行、钢厂复杂的合作模式,可谓环环相扣。如果不是国企银行疏于监管,钢贸商也难有可乘之机。因此银行和国企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书讲到的国企作风可以说加剧了我对国企的厌恶,国企属于全体人民,可干的却是与民争利的龌龊事,国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很大的权利,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榨取消费者的剩余,事实则恰恰相反,哪里有利润哪里就有国企的身影,扰乱市场,而赚取的利润近几年才少量上交,国企与民企之间的竞争太不公平,而国企往往又做不好,真是百无是处,不要也罢。
从这本书里看到的不仅是钢贸行业如何滑向深渊,正如书的背面读者评价的,这字里行间里还有大爱。作者揭露这个行业的黑幕,但可以看出作者是爱这个行业的,不然也不会花费巨大的精力不厌其烦的分析行业错综复杂的关系,指出每个主体在其中的犯下的错误与相应的责任;也不会在结尾给出了解决钢贸乱象的建议。钢贸行业的大错虽已铸成,但留下的教训不可以不吸取,其它行业的从业者也要警醒,不能迷失在资本之中,步入钢贸的后尘。我想这也是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吧。
另外,感谢作者赠书,我的粉丝没几个,估计也没人看,但答应了只好硬着头皮,草草写了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