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是丧失最佳的一次北伐曹魏的机会。
魏延每次随军北伐,都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前汉将领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依《三国志》补注《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建议,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故愿自请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长安,并认为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而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而不用。
——
资料引于搜狗百科
感言: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亮的一生,唯谨慎二字,然谨慎虽为可贵,却往往会因太多的瞻前顾后之虑,很少去做敢于冒险的事情。
智圣的人往往就会犯这样的病。
想法越多,顾虑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就越多,担心的问题也就更多。这样的结果是,反而缩住了自己的手脚,不敢放开手去做,从而在犹柔寡断中错失良机。
但战争往往就是需要——“出奇制胜”。
而要出奇制胜,就得有敢于行冒险之事,冒险精神,这样才能出敌之所意料,出敌之所想,攻其不备。
魏延子午谷奇谋,如若敌有备,则必败,全军覆没,败军杀将,都会成为最差的后果。
所以,诸葛亮在子午谷奇谋上,不是他没有想到,而是太多的危险因素,让他认为魏延的方案不可行。
但假如敌无备,守将又怯而无谋,则必可成大功,那么曹魏潼关以西的地方就都很危险了,诸葛亮把它全部夺取,都是很容易的事。
魏延子午谷奇谋,虽为险棋,然当时有可成条件, 诸葛亮弃之不用,实在是他做事太为谨慎,太为可惜。
吕端一生,平日看似不拘小节,然而每逢大事之时,他却总能睿智而有正确的抉择。
后人总喜欢把诸葛亮与吕端一起相提并论,是在于谈论这二人的性格有迥异之处。
诸葛亮谨慎微细,吕端重于大事而疏于小节,不能说这两人的性格谁好谁坏,而是他们各有优点,各有所长。
如何的评析这二人,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后人不应该刻意的模仿学习他们的哪一种性格,学得不好,恐怕就会邯郸学步,落人笑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