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工的工件如果做的不好,达不到基本的技术参术和要求会严重影响部件在机器中使用的寿命。
比如有一位车工同事在加工齿轮时,把内孔正0.02-0.03毫米车成了正0.1毫米,由紧配合变成了间隙配合,装在电机上的齿轮在高速运转时发出很大的噪音,这细微的偏差在机器上使用时会发出明显的信号,结果是刚卖出去的机器就被人家问责,这是会给工厂丢脸的。
所以,车工在给加工工件时要力求“一刀下”,把重要的严格的地方一气呵成,杜绝掉头转向和接刀二发的事。
要保证尺寸的精度和同轴度形位公差的绝对准确性,不能半点马虎。
再比如针对皮带轮的车削,外圆、皮带槽要和内孔的中心保持绝对一致的同轴度。
在车削皮带槽时,由于切削量大,切削力也同样加大,容易产生振动变形。打内孔车内孔时同样也是如此。
我的经验是,先车外圆侧面和内孔,都采取半精车,留有0.2-0.5毫米的余量,待皮带槽加工好后再外圆侧面内孔一起精车,要特别注意的是,内孔要放在最后来精车。
皮带轮的槽子外圆和内孔,重点是在形位公差精度上,保持同轴度。而内孔的最大重点是尺寸精度,通常在正0.02-0.03毫米。
工件在车床上加工时会因切削力而变热,金属的热涨冷缩系数是车工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不然会因在车床上符合精度要求而拿下来之后变大或变小的事件,从而不符合产品的要求。
所以金属的热涨冷缩系数,会对工件的尺寸测量精度构成影响。如何解决,要视情况而定,工件的大小和温度的不同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
一般来说,面对大型工件时,加工内孔的金属热涨冷缩系数会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大型工件的体积大而内孔又不易散热,工件的温度不会一下子冷却下来,这都给我们的车工增加了尺寸精度测量的困难。
我们做车工的在工作时也不可能把车床停下来,等待工件的冷却之后再精车,从而影响工作的效率。
所以工作的经验很重要。
不能说一定要放大或放小的准确值是多少多大?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比如材料的不同、温度的不同,这些都是必要的考虑因素。
我为什么要强调说把工件的内孔精车,作为工件加工的最后一道精车程序?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开工件在受到切削力影响最大时、热量最高时,温度最大时,金属热涨冷缩系数对工件的影响。
留有一点很少的余量,在精车最后一刀时车内孔,金属的热涨冷缩系数影响就会降到最低,这样就能保证产品的合格和要求。
最后一刀精车内孔,同时也避免了之前因深加工,切削力产生的过大,工件可能在爪盘上因振动而变形,保证了外圆、侧面、内孔的形位公差绝对的准确性。
做车工做的久的都会明白,内孔的加工要比外圆困难,特别是深长孔,这不仅是对测量的难度加大,在加工时我们必须还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车床的性能,导轨的磨损情况,车刀的打磨,刀头的一刀到头磨损可能产生的偏差,在没有确切掌握之前是不能盲目精车的。
假如车工水平的考核,深长孔可以作为其中重要的一个课题,这比那些各种螺纹的加工,实际上都更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