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关于知人识人的说法,有多种。
现在很多人都推崇曾国藩的相人之术,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还是不必太纠结于那些繁琐的文字。
世人想要真正的领会把握,还是要在于自己,不断的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境界和悟识。
与圣人同行,虽未近,则已不远。
把自己的境界最高的要求自己,朝思暮追,即使还没有到达圣人的那种境界,但恐怕也已为之不远,见到圣人的影子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不断的努力的学习圣人之道,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这一种解释是不是更合适?
这里涵盖了,全面的对人的道德学问修养问题,而不是简单枯燥的学的问题,是不是才是孔圣人的原意?
东汉时的班固班超二兄弟读书,班固读书,着重于史书的具体繁文细节,故著有《汉书》。
班超读书,不修细节繁文而有大志,故有西域不朽之功。
兄弟二人读书方法虽异,但都有功于后世,是扬己各有所长之所致。
今人读书,虽有兴趣爱好之说,但人不可不务实。
余上学时本意文科,然文科就业之难,如不能上上之才,恐无用处。但如理科,纵下下之才,也可为一兵、一卒、一工、一农,皆足已胜任。
人不可好高,须脚踏实地。
余刚开始做车工时,人见余外表木讷,皆言:“谁都可胜他!”
余不为所卑,看它日,谁人为胜?终有让人不可轻视于我之日。
同样的一句话,一个道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平庸和远见一见分明。
利器可以造福于人,也可有伤于人,而关键在于使用的人,所以世人应该“学而时习之”!
理从来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理的悟识,提高自己,多留心细心观察。对于不能悟识的人,再给他什么高深的道理,也是没有用。
历史上隋炀帝不可谓不远见卓识。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对隋炀帝最好评价。
隋炀帝的错误在哪里呢?
不能因时因势,国家刚刚统一不久之后,需要大治,旧有残余势力尚存,这是祸乱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他像他的父亲隋文帝一样,就不会有后来的结果。
所以,隋炀帝这时他需要的是文治,放下太多的功名利欲。
操之过急。
隋炀帝的三大工程本并有过错,但他不顾国力的承受,同时进行累垮了这个国家。
这也是我想说的,那些高深莫测的道理,先要修行自己的境界,达到了境界,无师自通也就可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