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7日凌晨,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随从大员们匆匆乘坐飞机离开了南京。
为了不影响士气,一切都在严密保密之下进行,在此之前,蒋介石为了显示他的抗战决心,一直宣誓要誓死保卫南京。
如今,对于即将进行的战守或撤退,他却缺乏一个完整而有效的计划。
城中守卫的中国军民依然士气高涨,百姓们也相信,南京是中国的首都,不会被日军攻破,城外的百姓有的甚至也赶到城中以躲避战火。
国民党的这一虎头蛇尾的做法,给后来的南京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南京大屠杀”,日寇的这一暴行,作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段历史,国耻莫忘。
早在上月,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就确立了以唐生智为南京守卫司令的任务。
但直到这时,唐生智才真正成为守卫南京的司令,1937年12月7日起,蒋介石离开南京的那天开始。
蒋介石把他的权力下放得太迟了。
这本身就是一个兵家大忌,“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怎样理解呢?
实际上就是明确的讲明了一个将帅与手下军官士卒的关系问题,卒未亲附而罚之不服,不服则难用。
最好的解释是比喻。
我们如果操作一台新机器,在一开始使用时是不能高速运转的,即使不是新机器,如果是在冬季时使用由于气温太低,依然要低速慢转,这叫磨合适应时段。
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保养爱护机器。
过了磨合适应时段,高速快转,快速运行,操作也就可以了。
这样的比喻,天地万物中其实都有相同的道理,人也是如此,军队更是如此,将帅和手下军官士卒的关系亦是如此。
对于如此匆忙的时间,对于一个早已离开军队的唐生智,去指挥过去他又非直属的军队,在短时间内,能有效的建立起隶属级的上下级关系吗?
答案是不行的。
这也就是后来在南京保卫战中,唐生智的司令部,不能有效指挥他的军队的原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