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摩课”的价值意义/心态阳光006
(2014-09-30 16:08: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话说教育 |
论“观摩课”的价值意义
“观摩”一词,语出《礼记·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同行(háng)的人互相参观学习,交流经验。”据此,“观摩课”的本义就应该既包括现场观课的过程,也包括参加观摩教师与上课教师或观摩教师之间的互相切磋与研讨。而如今一些大型的教学观摩活动,在优秀教师上课之后,通常是由专家的点评代替了全体教师集体互动研讨的过程。所以,“观摩课”实际上就是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艺“展示课”。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也就是在这个定义下展开的。
近些年来,对此类展示性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批评声浪日高,除了抨击少数观摩课的“假唱”现象,批评其中不顾学情,揠苗助长的现象之外,还对课堂教学观摩的存在必要性产生了怀疑。然而,不管学界的抨击之声如何强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却依然魅力四射,只要哪里有活动,人们照样趋之若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呢?这是必须审慎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由学界对观摩课价值意义的认知混乱所造成的。为此,有必要对观摩课的存在基础与价值意义作重新的探讨。姑抛一己之见,以期高见玉识。
一、观摩课的价值意义在哪里
批评者否定观摩课的理由之一是:“观摩课没法模仿,没有推广价值。”表面上看,这条理由似乎是成立的,而问题在于它对观摩课价值标准的认定,实际上陷入了实用主义的窠臼。笔者认为教学观摩课的价值意义是由它的两个特性即“欣赏性”和“标杆性”所决定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欣赏价值
课堂教学是技术,也是艺术,教学艺术是基于教学技术而又高于教学技术的一种专业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应该具有欣赏性。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明确提出观摩课的价值还在于欣赏,而观摩教学活动长期以来能够如此魅力无穷的事实却已经证明了人们对于课堂教学审美需求的存在。
1.观摩课本身就是美的创造
懂行的人都知道,观摩课不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上好的,因为其专业,所以对于执教教师有极高的素质要求。如果用唱歌作比方的话,那么观摩课之于教师要远比演唱之于歌手的要求高得多,歌手只要凭着自己演唱的艺术禀赋与音色天质就可以唱好一首歌,而观摩课,不是教师自己的独唱,而是由教师精心策划组织起来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大合唱,课文给予执教老师的仅仅是一个只有歌词而没有曲谱的脚本,教师不仅需要自己谱曲,自己演唱,更需要指挥学生唱好;它甚至比指挥合唱难度更大,因为合唱的歌手是选定的,而观摩课的学生则是随机的,必须因生定调,因学施教。
所以,选拔上观摩课的教师,通常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一是有无良好的气质形象和优良的教学素质,这里既包括着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的音质、音色,也包括了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神态等方面的自然天质。二是有无对于教学规律的深刻参悟。是否懂得知识习得过程的认知规律,掌握教学规律与法则,能否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行为支撑。三是有无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把握课堂的艺术技巧。即能否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准确定位教学起点、教学目标,是否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智慧,能否依据学情合理把握课堂节奏,及时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灵活处理课堂活动中即时生成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于是,不管你承认与否,在观摩课的选拔中,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含了对教学艺术才能因素的考量,评定者对于教学艺术的审美倾向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评分的结果。所以,凡经选拔而产生的观摩课执教者,通常都是学科教学中的佼佼者。
观摩课的准备过程更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提炼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美的创造过程。一堂观摩课,一个执教教师,其后面往往是一个有力的教研团队。为准备一堂课,通常需要凝聚一个团队的集体智慧,从教材研究到临场设计两个方面进行充分的准备。在教材研究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与教材特点,确定最适切的教学目标,编排最科学的知识程序,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在临场设计方面,从课堂的导入到知识的呈现,从问题的提出到逐步地求解,从教师的引领到学生的操练,从学生的讨论到教师的点拨,从知识的习得到实践与运用,从文本的挖掘到向外的拓展,直至课堂小结与板书,大到整体的构思,细到教师的关键语言,都要作反复推敲,精心打磨,追求独出心裁,做到精彩纷呈,把学科之美、课堂教学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观摩课就是这样被包装出来的。
2.观摩课对于教师来讲,是一种美的唤醒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美,就是教与学的默契配合,就是课堂环节的流畅,节奏的和谐,就是知识的合理建构,就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进行。这种美的获得,需要对美的认知的不断唤醒,对美的探求欲望的不断激发,而这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有先驱的引领,教学观摩活动恰好承担了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观摩课对于教师来讲,就是一种美的唤醒,是一种教学的正能量的传递。
首先,它可以唤醒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对于执教者及其背后的那个教研团队而言,观摩课的准备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认识美、探求美、靠近美、积累美的过程;在发现美、展现美的过程中,也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感,提升了自己的审美理念。从这个意义上,一堂观摩课包装的背后,总是伴随着一个教研团队的专业成长和审美进步。而对观摩者来讲,观摩活动不仅是一个美的欣赏与享受过程,也是一个对美的发现与认同过程。参加活动的教师自然会依据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与对教学规律的理解,根据自己的观察兴趣与关注视角,对观摩课进行诠释、评判与研讨(尽管大会上没有他发言的机会),对成功之处必会受到启发,不足之处便可引以为鉴。
其次,它可以唤起教师的职业热情。对于执教教师,一次成功的展示机会,可能从此改变他的整个职业心态,成为他走向辉煌创造教学成就的起点。而对于参加观摩活动的教师们,由感受课堂教学艺术之美而产生的愉悦之情,也有利于加深他们的学科情结,增强他们的职业信心,焕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从而以新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自己的课堂中,去创造自己的美丽。
(二)标杆作用
观摩课的一切美学价值和全部审美意义都必须以教学的有效性为基础,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直至全部细节的有效性都必须以学生是否实现有效习得为衡量标准。因此,打造教学观摩活动的“精品课堂”,总是会在“目标适切度、环节有序度、学生参与度、设计新颖度”四个方面追求并呈现出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以彰显其完美的品质。所以,凡优质的观摩课就会像是一面旗帜,一支标杆,引领潮流,为广大学科教师所追捧,所仰望。
然而,不要以为观摩课是可以简单地进行模仿和加以复制的。正如前面所说,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专业艺术,其中可以具体出诸如导入艺术、提问艺术、指导艺术、留白艺术、板书艺术、情境创设艺术、兴趣调动艺术等等无数的“艺术”名称来。而艺术是不能被复制的,因为它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越是经典的课堂,其个性化程度就越高,所以就越不可能被复制。如果艺术可以被复制,那么就不会出现以下的情形:多少年来何知多少书法大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至于如痴如醉,却写不出一幅一模一样的《兰亭集序》;一首简单的歌曲《恰是你的温柔》,同样的歌词,同样的曲谱,而邓丽君、蔡琴、杨钰莹三个人演唱,结果却唱出了三个不同的版本;不管多么高明的教师,给他同一个教材却上不出完全相同的两堂课来。这就是艺术的神奇。
观摩课,说到底就是教师同行之间的一种专业表达。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者对于教学本质和教学规律的认识,以及他们的课堂理念,总是通过专业的教学艺术行为表达出来的,演绎成具体而精彩的课堂情境,供前来观摩的教师们分享,引人思考,让人回味。在这里,执教教师自身的文化学识、生活阅历、认知结构、阅读视野、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艺术天赋等等构成的教学素养就会通过教师的潜意识,自然地渗透在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把握与处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课堂节奏的掌控,对学习过程中即时生成的教学问题的处理,以及对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的方方面面,会像基因一样烙进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特别是当需要对学生思路进行引领、对教学难点进行突破、对即时生成的课堂意外进行处理、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的一些关键时刻,教学素养积淀丰厚的优秀教师,往往会彰显出其超常的教学智慧,教学的灵感会使他们把教学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且收放自如,往往会不假思索就可以妙语连珠,相关知识会如剥茧抽丝般地源源不断,可以信手拈来,一切都可以显得那么自然而天衣无缝,不留痕迹,令人叫绝。由于教师之间的文化学识、生活阅历、认知结构、阅读视野、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艺术天赋存在着差异(内因不同),加上学生情况的千差万别,课堂情境的千差万别(外因不同),所以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可复制性。
那么,是不是这就意味着观摩课是无法借鉴和不可取范了呢?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家常课也好,观摩课也罢(尽管它属于“阳春白雪”),而遵循的都是共同的教学规律,遵守的都是相同的教学原则,且使用的又是一样的教材,我们的教学对象虽说千差万别,但同龄学生的学习心理必然有共性的存在,既然如此,就必定有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东西。观摩课上,优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应变的技巧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借鉴的,有的也是可以模仿的,甚至是可以发展创新的。
让优秀教师以领先一步的方式,驾驭先进的教学理念,凭借优良的教学素质,提供优秀的课堂样例,任你解读,任你批判,同时又期待你的创造,这正是组织教学观摩活动的本意之所在。而优秀教师在文化学识、生活阅历、认知结构、阅读视野、教学经验等方面的造诣,以及由此演绎出来的课堂精彩,虽非我们普通教师一朝一夕可以企及,但它所产生的艺术魅力,足以吸引广大教师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这就是观摩课作为旗帜与标杆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要求观摩课都应当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实际上任何一堂优质的观摩课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一方面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审美创造永无止境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审美研究和审美创造与教师们对于教学审美的需求之间永远存在无法适应的矛盾,而况在作具体的审美评价时,还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视角差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念冲撞,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角色局限。观摩课永远都是“断臂的维纳斯”。容忍缺陷应该是观课者需有的基本心态。其实,即使是一堂非常失败的课,也同样具有某些研究与观赏价值,因为观摩课通常采用的都是借班上课,教学对象的不可预知性就意味着存在教学失败的可能性,因什么而失败?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观摩课的存在基础是什么
观摩课的存在价值及其存在基础是什么?这也是需要讨论并弄清的问题,笔者认为观摩课的存在价值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有价值的观摩课首先必须是真实的。它必须在课堂上展现出基于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之上的真实的学习过程,它必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新知识的生成,让观摩者真实地看得到课堂上教师是如何启智设问、授业解惑的,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什么样的挫折而最后又是怎么成功解决的。只有这样的观摩课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意义。在过去,我们时常可以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观摩课执教者,为了追求课堂环节的流畅和课堂表面的热闹,会在课前准备的时候,利用学生对观摩活动的重视和部分学生的表现心理,布置过于具体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进行过度预习;甚至耍一些小动作,透露一些本该通过课堂讨论来解决的问题的答案信息以博得课堂的精彩,把预习变成了“彩排”。实际上,这种小聪明都休想瞒得过内行人的眼睛。一旦观摩者对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那么,其课堂即使再完美也将适得其反,观摩的价值意义必将荡然无存。不仅会带坏教风学风,也会坏了教学观摩活动的名声。我们可以允许观摩课存在缺陷,但绝不容忍观摩课有丝毫的弄虚作假。因为那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教学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德育问题了。
2.有价值的观摩课同时必须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审美意义与课堂教学有效性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有效的课堂有赖于最佳的形式来呈现,而任何完美的课堂教学形式都必须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与形式相比,内容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打个比方来说,美国NBA篮球赛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观众(包括世界各地的电视观众)?你也许会说,当然是因为那些球星们高超的球艺,创造了激烈角逐的精彩场面,让人有看到全场紧逼,迂回突防,中场断球,快速反击时的那种紧张与回肠荡气,有看到球星们极度夸张的空中接力、空中大转身灌篮、反手扣篮、战斧式远投时的那种妙不可言的激动与亢奋。其实你只说对了一半,对于球赛来说,进球得分才是最重要的。试想,如果没有你观球时的情感倾向,没有以得分多少作为评判胜负的标准的话,球场上会有比分交叉上升时的那种跌宕起伏的氛围吗?你会有比赛处于胶着状态时的那种心悬一线的感觉吗?球员们的球艺再高超,也只有进球得分才会体现意义。NBA球赛的全部魅力就在于进球得分的这个过程之中。观摩课的价值也完全是同样的道理。学生的学决定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才艺通过学而折射出来。教师教学才艺的全部价值都必须在学生的学习中得到实现,以教学的有效性为旨归。离开了学,课堂就没有看点;没有学的质量,一切才艺皆成虚无。也正如最高明的医术也要以治好病为结果,不能治病就无所谓医术一样。
3.观摩课更须严格遵循教学规律。这是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教学的艺术之花必须植根于教学的科学之壤,只有遵从科学,按规律实施教学,艺术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转化为教学的生产力。有一些观摩课,为了显示其不同凡响,盲目追求高起点、高密度和高容量,总是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信马由缰地对教材进行过度挖掘、过度拔高和过度拓展,因而常常出现教与学的脱节,大多数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只好冷坐旁观。在这种观摩课的误导之下,教师们产生了这么一种错觉,以为观摩课教学可以脱离学生实际,可以天马行空,罔顾认知规律,可以不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对教学观摩活动价值存在的严重曲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失去了科学性,再有看点的教学艺术又有什么价值意义呢?因为是观摩课,所以就更需要遵循教学规律,遵守教学法则。更需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因学施教。观摩课的精彩应当是调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精彩,是能够实现教学的高效益与高质量的精彩,教学艺术的全部效果应该在质量与效益上体现出来。只有这样的课,才会有观摩的价值,才能堪为旗帜,堪为标杆,值得教师们去欣赏,去推崇,去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