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大鼓曲坛“三杆大旗”之齐文洲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东大鼓李寿祥 |
分类: 京东大鼓 |
原创
齐文洲(1887-1969)出生于天津市宝坻区牛家牌镇西老鸦口村。话说齐文洲和魏西庚、刘文斌、李振海他们在家乡庙会上经长辈宋玉康见证,拜张增德为师,吃了几斤驴肉锅贴,就真刀实枪的跟师父学起京东大鼓来。
过去,京津冀地区的人所说的“口外”,通常指张家口以北(长城以北)的地方,清代时还包括外蒙古,但不包括东三省。
在口外“撂地”谋生,挣不着啥钱,只能挣来点玉米、小米、白薯、花生等吃食。
后来,师父让人捎信来说,天津那边好发展。于是,四师兄弟转战津门,一炮打响,并在津门扎下了根。李振海(李文俊)不知何故,去了保定发展,从此杳无音讯。齐文洲师兄弟三人在津大显身手,越唱越火,便有了曲艺京东大鼓”三杆大旗“的美誉。
齐文洲在天津演唱京东大鼓大火之时,每天赶场的活很多。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如果让儿子来天津,教他京东大鼓,然后让他为自己弹弦,一场可得两个人的工钱,该有多好!打定主意后,他将在宝坻老家的儿子齐云飞接到天津。后来,父子俩还真成了搭档,唱起了大鼓。
齐文洲先生的夫人不大满意,认为唱大鼓和戏子一样,都是下九流,很不光彩。因此,她始终不愿去天津和他一起生活。致使齐文洲虽然在天津曲坛奔波几十年,也没能在天津安个家。
新中国成立后,卖唱的下九流成为当代的艺术家。齐文洲和刘文斌除了正式演出外,还在天津河西区戏校曲艺组一起任教。
上世纪60年代,齐文洲从河西戏校退休回宝坻老家。他顺便把儿子齐云飞也调回了宝坻县黑狼口公社上班。
齐文洲非常热爱京东大鼓艺术。他常说:“如果你爱好这项艺术,就必须尊重这项艺术。”
每当茶余饭后,乡亲们让老先生唱京东大鼓时,他都高兴的回屋里,净净面,拢拢头上仅有的几缕残存白发,穿好当年的演出礼服,郑重其事的来到乡亲面前,深深行礼后,念上几句开场白,领鼓起弦,认真的为乡亲们唱上几段。老先生俏口不断、包袱甩得响,笑声、掌声此起彼伏。齐老先生真不愧为京东大鼓曲坛的一面旗手。只可惜,齐文洲一生只收了一个徒弟,那就是他的儿子齐云飞。当年,他在戏校教过的学员,也没有更多的记载,由于当年录音录像水平落后,老先生也没留下影像和其他文字记载。只留下一把三弦、一面书鼓和一副书板。
上世纪60年代,宝坻县农林局成立灭蝗指挥部。当时,在牛家牌公社西老鸦口村南建设有一飞机场,用于飞机散药消灭蝗虫。1962年—1963年间,作者在飞机场上班,负责给飞行员打洗脸水,端饭、用手摇发电机拍电报(因当时村里没电)。每天上、下午还要为飞行员送苹果和白糖。
灭蝗指挥部的库房与齐老先生家相邻。齐生生退休在家也没什么事干。有时,乡亲们让他唱大鼓时,因儿子在黑狼口上班,路途较远,一周才能回家一次。作者就有缘为老先生三弦伴奏。通过给老先生伴奏,得到了齐先生的指点,受益匪浅,进步也很大。老前辈谦逊礼贤下士的人品,高超的京东大鼓演唱技艺,颇令人佩服。
MUSIC
2007年,宝坻区文化馆下乡征集文物。作者来到西老鸦口的齐瑞利(齐文洲之孙)家。齐瑞利也好唱京东大鼓,当谈起他爷爷唱大鼓的时候,他动情的说:家里还有爷爷当年用过的三弦和鼓板,放在家里早晚放坏、丢掉,希望无偿的捐献给国家,永久保存。
如今,这套三弦和鼓板作为文物展品,仍静静的躺在文化馆京东曲苑的展柜里,似乎在默默诉说着京东大鼓的前世与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