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京东大鼓的起源与发展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东大鼓李寿祥 |
分类: 京东大鼓 |
原创

通过传承谱序推断,京东大鼓艺术形成的初始阶段,是在明末清初。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就有一段关于说书的描述:“一时歇了戏,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儿进来,放了两张杌子在那一边,贾母命他们坐了,将弦子琵琶递过去。贾母便问李薛二人:“听什么书”他二人都回说:“不拘什么都好。”贾母便问:“近来可又添些什么新书”两个女先儿回说:“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先儿道:“叫做《凤求鸾》。”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于清康熙末年(1715一1765),活动于雍正、乾隆年间。若没有说书这一行当,曹雪芹也不会把这个题材写入书中。
《红楼梦》剧照“元宵节听书看戏”
刘少斌自弹自唱
京东大鼓的曲调是由民间地头调、靠山调发展来的。有人称它是“草根艺术”,到外乡“撂地”演出,赚回的不是钱,而是小米、花生、栗子、白薯等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因此,也有人称京东大鼓为“乞丐艺术”。
晚晴时期艺人撂地说书场景
京东大鼓早期只说不唱,后来边说边唱、演唱者自抱三弦,自弹自唱。后又逐渐演变成两人搭档,或师徒,或师兄弟,一个司弦,一个左手板,右手鼓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了乐队,京东大鼓又有了新的发展。
《鱼龙百戏》节目中为京东大鼓伴奏的场景
史料记载,清乾隆十四年 (1749),梅、青两大门在北京金钟寺集会,在一起切磋技艺。当时,青门使用三弦伴奏,梅门使用板、鼓伴奏。这次艺术交流后,青门借鉴了梅门的鼓、板;梅门借鉴了青门的大三弦。可以说,这次技艺切磋,成为了京东大鼓艺术成熟、完善的新起点。
当时活跃在曲坛上有“五奎”和“五龙”。青门“五奎”有:曹占奎、张柏奎、李振奎、崔登奎、邓殿奎;梅门“五龙”有:王龙生、张龙海、刘龙德、蔡龙兴、唐龙祥。据传“五龙”中有人绝板,是由邓殿奎弟子中过继的。因此,梅、青两门来往过密,有“梅、青不分“之说。
董湘昆先生师训
京东大鼓艺术从初始阶段到成熟阶段,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是我们世代先辈们付出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京东大鼓发源地的宝坻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坚守初心,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更优秀的京东大鼓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