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印谱考之六十四《雷恭甫先生印集》李砺

湖南印谱考之六十四《雷恭甫先生印集》
李砺















《雷恭甫先生印集》不曾载于典籍,谱藏安化九麓山房,该谱高24厘米,宽15.2厘米,谱为土紙封面,有长沙篆刻家黄铁庵先生墨迹隶书题签“雷恭甫先生印集”,落款为“乙未嘉平黄铁厂”,下铃“黄十一”朱文小玺。封面签右另题有几行字:“恭父先生晚年喜治印,惜无法度,适意而已,内有壶翁刻印八方,慰曾近集印谱,持此以赠。癸卯二月,铁厂记之。”又钤“铁盦”白文印。有扉页,上有墨迹题字云:“南郭七十岁学摹印拓奉,斗漱先生大教,雷恪”钤“南郭翁”白文小印。按此谱应为雷恪七十岁以后将其拓存并赠与斗漱翁彭汉怀留下来的,该谱有谱页24页,无谱框,用通宣纸钤拓装订而成,共收印20方,边款15面,因为纸差,边款有些拓制不清。亦非铁庵封面所述只8方印,从印泥颜色及纸张印章钤拓来看,绝非有增补之疑,按雷恪生年为1880年,七十后应为1950年以后,说明该谱成于1950年至1952年之间,因为彭汉怀先生是1952年去世的,而黄铁庵题签则题1955年补题,十年以后的1963年将此谱赠与了胡慰曾先生。
雷恪(1880-1962)字恭甫,又号南郭居士、南郭翁、壶翁、恭父、曼翁,清邑庠生。工花卉、山水,兼工篆刻,从沈翰、何维朴游。与兄恺,弟悦兄弟三人均被列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词典》,人称“雷氏三杰”。雷恪工山水画,晚年兼工写意花卉及人物,篆刻、佛像画。山水画初学清石涛大师及“四王”之法,精于摹仿清初大家之作,几可乱真;但他法古而不泥古,能汇前人笔墨、丘壑、气韵、文法而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晚年变法,构图新奇、布局诡谲、超脱、苍劲,笔墨雄健纵恣,气势豪放,郁勃,技法多彩,运笔细腻,对传统之皴、擦、点、染、勾等基本技法有独到功力,为后起的湘中画派奠定了基础。雷恪三、四十年代曾任教于华中美术专科学校,日新衡粹女子艺术学校等长沙几所艺术专业学校,为培养下一代艺苑人才不遗余力,从事教育几十年,桃李满艺苑。流光易逝,昔日莘莘学子今天健存者已是凤毛麟角了,如著名长沙老画家刘迪耕及中央美院教授周令钊均,以及姜今、陈白一、黄铁山、李立、王憨山、易图境等曾列于门墙。为发扬开拓艺术事业,组织湘中艺术名流,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并定期举办书画展。他曾编撰《续画史录传》稿,交付友人刊行;但时值抗战,兵戈扰攘,时局动荡不安,原稿几经周折,最终失落。解放后虽经多方探询,却至今未明下落。雷恪又是收藏家,鉴赏家,对绘画、碑帖、金石、砖砚、书籍等收藏丰富,有深厚的专业修养及丰富的鉴定经验,当时湘中文物收藏家多求教于他,经他过目后,便能真伪分明,赝品难逃慧眼。解放后被聘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文史馆馆员。雷恪刻印受其弟雷悦影响,此谱虽其晚年所为,并不象铁庵所说的“无法度”,刀法、章法、篆法都很讲究,苍古而老辣,浑穆而无粗俗之气。
斗漱彭汉怀(1876—1952),原名祖复,字汉怀,一字斗漱,号斗漱居士、斗漱老人、漱琴庵主,室名斗漱室、斗园,湖南湘阴人。早年留学日本,建国后任湖南省文管会委员,是现代名震三湘的书画篆刻大家,与徐悲鸿、寿石工等相友善。其书学刘石庵(墉),尤工篆隶;画宗北派,擅山水;篆刻师法西泠诸家,参以大篆,功力为其诸艺之首,时有“北齐(白石)南彭”之说。所作平正质朴,庄静高古,自然老到。偶以单刀刻印,自具面目;善作长款印论,隽旨名言,独具只眼。其好友欧阳道一云:“今人能发汉人之真秘者,惟彭汉老一人而已。”黎泽泰云:“斗漱先生论印,上溯秦汉,标举正宗。其作印也,取篆籀之精髓,得游刃而有余。书翰缋事之暇,耽于金石,古茂渊懿,矜式晚学。顾其襟抱,冲融恬然,高蹈而风流宏奖。尤喜推誉于人,抠衣造室者,必被其父采,跻于高明,此以艺而进于道也。”斗翁雄视印坛,为一代师表,袁公亮、杨得云等皆出入其门墙。
黄铁庵(1902—1978),又名黄铁,号铁安、铁厂、铁盦,晚号老铁,斋号铁华庵,湖南长沙人。7岁在里仁坡读私塾。16岁时入长沙玉泉街庐万合古董店学徒,从此开始了他的自学生涯,拜师于著名金石书画家雷怡甫先生门下,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问业之始,怡甫先生曰:“书画篆刻,皆读书人之事。”铁庵顿悟,遂读书习字不辍,艺乃进,始有文名。22岁在犁头街与林德延合作开设字画古玩碑帖店,尔后,他自立门户,于1927年北走武汉独立经营古董店,以诗文金石酬酢于士大夫之间。抗日战争时期,铁庵避走故乡,一度曾任新化县图书馆馆长,兼县政府助理秘书等职。抗战胜利后,则漫游名胜,遍访友朋,于长沙开设“东池印社”,继续从事书画篆刻艺术。不久,“三反五反”、“反右”、“四清”、“文革”运动接踵而至,铁庵不断遭到不公正对待,直至晚年,困顿拮据,穷愁潦倒,于1978年7月,带着他的悲凉和遗憾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生前曾著有《湖南印人小传》一卷,《铁华庵印存》二卷,《黄铁庵印集》四卷,《海内金石论文手札》四卷,《华年回忆录》若干卷,及其他稿本多种。
铁庵治印以汉印为本,而对明清以来诸印坛大家的学习与借鉴,则往往融而化之,悲盦的巧思,缶庐的苍茫,白石的果敢,朽道人的浑穆,在铁庵的作品中都有心领神会的体现。他的印作,白文浑厚静穆,朱文朴茂无华,章法上则最长于笔画之间的粘连和相碰,倍见匠心。每每欣赏他的作品,总令人击节称羡,心悦诚服。他甲骨、金文、隶书等多种书风的边款文字,都能刻得古色古香,雅致可人。而最具特色和个性的是那以板桥体为主的书法,熔北魏汉隶行书等书体于一炉,可谓天作地合,纵横驰骋,顾盼生情,穿插有致。是继赵悲盦之后边款艺术独具一格的一位篆刻高手。
胡慰曾(1940—1988),湖南长沙人。生前为九三学社长沙市委办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擅书法篆刻,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胡慰曾自幼聪颖过人,早年常请益于湘上名家黄铁安、黎泽泰、雷恪、雷恺、袁公亮诸贤,学习书画篆刻,在长沙有一定声誉。且精鉴赏,于诗词歌赋均有造诣,其叔胡六皆亦为湘中著名书法家,叔侄二人常在一起研习书法诗词,吟诗属对,获益良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慰曾书法,行书受郭沫若先生影响,后参入魏碑笔意,自成面目,长沙百年老店“甘长顺”、“杨裕兴”等招牌均出于慰曾之手,篆书则受白石老人影响,糅合秦篆古意,浑穆劲健,自然大方,行内称之为“篆书快手”,挥毫纵横,墨气淋漓,气势险劲。慰曾篆刻,远法汉印,近涉明清及近现代名家,40岁后融邓散木风格,布局严谨,刀法犀利,所作朴雅沉雄、浑穆厚重。边款信手拈来,以刀代笔,走石飞刀,才情跃然石上,惜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前一篇:湖南印谱考之六十三《瀞乐宦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