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湘湖古韵之下廖伯盛公祠
2025-10-13 19:49:36
标签: 家乡
湘湖古韵之下廖伯盛公祠
我居住的村子,叫湘湖村,本地人叫湘坑湖。湘湖村是湘店镇第一大行政村,有着七八千人口,村里除了外地嫁来的媳妇,男男女女只有一个姓,那就是刘姓。自刘氏始祖开基以来,刘姓子孙,世世代代,在湘坑湖繁衍生息。到我刘启森这辈,已是自元朝开基始祖刘三朗后裔子孙第二十三世了。
湘湖历史悠久,从元朝开基始祖刘三朗迁居于此始,已有五六百年了。据民国《武平县志》记载,湘湖刘氏开基始祖刘三郎,号二夫,元朝末年由福建长汀刘屋坑迁来武平湘湖肇基立业。今天在我们湘坑湖,湖中心留有一座古建筑刘氏宗祠,祠内上厅正中有一牌匾,牌匾有写到:开基之祖刘三郎。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到20世纪中期,湘湖刘氏已发展成一个拥有2000多户、1万多人口的大族。“凡北区七里而外,纵横数十乡,及在城、六甲、黄心畲、岩前等外刘氏,均为此祠开枝散叶。”
既然湘湖开始之祖为刘三郎,时间定格为元朝末年,由福建长汀刘屋坑迁来,子孙一直在此繁衍生息,说明湘湖是块风水宝地。这里人杰地灵,自古名人辈出。这些,按古代风水玄学说,自然离不开走穴正位的宗祠影响。
刘氏宗祠,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在其影响下,到了五世孙刘德川公这辈,人才辈出。有“其次子伯盛,諱隆,號守庸,生于洪武丁巳年(1377年)。明永樂二年甲申科進士,歷任江西南昌府推官、廣西太平府推官、河南道監察御史、浙江巡按御史、山西按察司僉事,大理寺卿總督邊儲
配羅氏、顔氏、楊氏,子四:恭、宽、信、敏。後裔居湘湖、湘洋、洋畲、沙縣,遷居四川、江西等地。清末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是其十八世裔孫。後裔有進士兩位(光第、光筼)、貢生9人。”此伯盛,当时就在出生在湘坑湖下廖祠内,就是今天的伯盛公祠。
伯盛公祠,座落在湘湖村下廖中间,穿村公路在祠前而过。座东南朝西北,背靠绿竹青山,前有小溪而流,左右为民居。公祠前有独立进出门头,在坪左前靠近公路,朝向刘氏宗祠,为木质结构,上悬“进士”牌匾。听老人讲,我记事前,公祠前有一口池塘。我记事后就是一个坪了,用来农忙时晒稻谷。十几年前,水泥坪又翻新铺上新的水泥面,坪前用砖砌围墙,侧留一小门进出,坪闲时停车。公祠内挂有大小牌匾十几块,公祠门前,原本也各有石桅杆数对,只是历尽沧桑,这些宝贵的遗产在“文革”时被毁,今天看见的仅存残件,只有牌匾十余件。
伯盛始建于明朝,几经重修。今年即2025年,经村民伯盛后裔及宗亲集资捐款,再次修缮,如今修缮后的伯盛公祠焕然一新,它由门门头,公祠正门、正厅和下厅,上下左右两组厢房组成。它坐东南向西北,背靠翠竹青山,面向小溪和民居,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三进三间廊院式。正门左右一对漆白砖砌“囍”字窗,青砖砌墙条石砌檐,内以杉木分割,中间天井,平面呈“田”字形建筑。
走进祠内,新漆柱子错落有致,大小匾额依次高悬,名人墨迹清晰可见。细看厅堂属歇山顶抬梁穿斗式结构,上悬主匾“嘉冠世英”,正厅正上方挂刘光第“钦点形部主政”竖匾。下厅正中为:广源州知州升交跤仓副使,明拔进士奉政大夫刘信“大夫第”匾。左边依次为光绪癸未科刘光第“进士”匾和宗亲志喜“堂棣同馨”匾。右为光绪甲辰科刘光筼“进士”匾和道光举人刘藏的“文魁”红匾。右廊厅中,悬有“诗礼传家”匾。厅内厢房墙壁前面开有长扇花窗,天井饰有卵石铺砌的花纹图案。公祠,虽非气势恢宏的高大建筑,室内亦无豪华物品摆设,只是用新木修缮,但也是古朴、典雅。纵观祠内对联、题匾相互照应,相得益彰,蕴含浓郁的文化气息,也彰显了伯盛公祠刘氏后裔及宗亲的重视和传承。
今天修缮一新的伯盛公祠,青砖黑瓦,岁月犹在。触摸宗祠,古色古香,厚重底韵,它与六世祖的伯初、伯达、伯英并列刘氏宗祠的四分支祠,是湘湖历史村的见证者,是湘湖村明代古建筑群历史建筑保护建设之一。
2025/10/12厦门
家乡:湘湖古韵之下廖伯盛公祠
湘湖古韵之下廖伯盛公祠
我居住的村子,叫湘湖村,本地人叫湘坑湖。湘湖村是湘店镇第一大行政村,有着七八千人口,村里除了外地嫁来的媳妇,男男女女只有一个姓,那就是刘姓。自刘氏始祖开基以来,刘姓子孙,世世代代,在湘坑湖繁衍生息。到我刘启森这辈,已是自元朝开基始祖刘三朗后裔子孙第二十三世了。
湘湖历史悠久,从元朝开基始祖刘三朗迁居于此始,已有五六百年了。据民国《武平县志》记载,湘湖刘氏开基始祖刘三郎,号二夫,元朝末年由福建长汀刘屋坑迁来武平湘湖肇基立业。今天在我们湘坑湖,湖中心留有一座古建筑刘氏宗祠,祠内上厅正中有一牌匾,牌匾有写到:开基之祖刘三郎。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到20世纪中期,湘湖刘氏已发展成一个拥有2000多户、1万多人口的大族。“凡北区七里而外,纵横数十乡,及在城、六甲、黄心畲、岩前等外刘氏,均为此祠开枝散叶。”
既然湘湖开始之祖为刘三郎,时间定格为元朝末年,由福建长汀刘屋坑迁来,子孙一直在此繁衍生息,说明湘湖是块风水宝地。这里人杰地灵,自古名人辈出。这些,按古代风水玄学说,自然离不开走穴正位的宗祠影响。
刘氏宗祠,古朴典雅,巍峨壮观。在其影响下,到了五世孙刘德川公这辈,人才辈出。有“其次子伯盛,諱隆,號守庸,生于洪武丁巳年(1377年)。明永樂二年甲申科進士,歷任江西南昌府推官、廣西太平府推官、河南道監察御史、浙江巡按御史、山西按察司僉事,大理寺卿總督邊儲 配羅氏、顔氏、楊氏,子四:恭、宽、信、敏。後裔居湘湖、湘洋、洋畲、沙縣,遷居四川、江西等地。清末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是其十八世裔孫。後裔有進士兩位(光第、光筼)、貢生9人。”此伯盛,当时就在出生在湘坑湖下廖祠内,就是今天的伯盛公祠。
伯盛公祠,座落在湘湖村下廖中间,穿村公路在祠前而过。座东南朝西北,背靠绿竹青山,前有小溪而流,左右为民居。公祠前有独立进出门头,在坪左前靠近公路,朝向刘氏宗祠,为木质结构,上悬“进士”牌匾。听老人讲,我记事前,公祠前有一口池塘。我记事后就是一个坪了,用来农忙时晒稻谷。十几年前,水泥坪又翻新铺上新的水泥面,坪前用砖砌围墙,侧留一小门进出,坪闲时停车。公祠内挂有大小牌匾十几块,公祠门前,原本也各有石桅杆数对,只是历尽沧桑,这些宝贵的遗产在“文革”时被毁,今天看见的仅存残件,只有牌匾十余件。
伯盛始建于明朝,几经重修。今年即2025年,经村民伯盛后裔及宗亲集资捐款,再次修缮,如今修缮后的伯盛公祠焕然一新,它由门门头,公祠正门、正厅和下厅,上下左右两组厢房组成。它坐东南向西北,背靠翠竹青山,面向小溪和民居,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三进三间廊院式。正门左右一对漆白砖砌“囍”字窗,青砖砌墙条石砌檐,内以杉木分割,中间天井,平面呈“田”字形建筑。
走进祠内,新漆柱子错落有致,大小匾额依次高悬,名人墨迹清晰可见。细看厅堂属歇山顶抬梁穿斗式结构,上悬主匾“嘉冠世英”,正厅正上方挂刘光第“钦点形部主政”竖匾。下厅正中为:广源州知州升交跤仓副使,明拔进士奉政大夫刘信“大夫第”匾。左边依次为光绪癸未科刘光第“进士”匾和宗亲志喜“堂棣同馨”匾。右为光绪甲辰科刘光筼“进士”匾和道光举人刘藏的“文魁”红匾。右廊厅中,悬有“诗礼传家”匾。厅内厢房墙壁前面开有长扇花窗,天井饰有卵石铺砌的花纹图案。公祠,虽非气势恢宏的高大建筑,室内亦无豪华物品摆设,只是用新木修缮,但也是古朴、典雅。纵观祠内对联、题匾相互照应,相得益彰,蕴含浓郁的文化气息,也彰显了伯盛公祠刘氏后裔及宗亲的重视和传承。
今天修缮一新的伯盛公祠,青砖黑瓦,岁月犹在。触摸宗祠,古色古香,厚重底韵,它与六世祖的伯初、伯达、伯英并列刘氏宗祠的四分支祠,是湘湖历史村的见证者,是湘湖村明代古建筑群历史建筑保护建设之一。
2025/10/12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