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湘湖古韵之湘湖古道
2025-03-09 11:49:55
标签: 家乡
湘湖古韵之湘湖古道
这是一条通向历史和未来的古道。历史从这里走来,未来要从这里走去。我暂且称呼它为--湘湖古道。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说它是古道,那是因这条道的通向,从历史上明朝而来。它来到这个古老的湘湖村庄后,就戛然而止了。而这个湘湖村,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这个可以从历史人物明朝大理寺卿刘隆、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弟,村里的古建筑刘氏祠堂、下片厅厦,柏英公祠、刘三朗古墓,古石桥等众多古人古迹等可以旁证。
旁证一:湘湖村历史悠久。
据清明祭祖,老人说湘湖一世祖为刘三朗,即福建武平湘湖刘氏开基始祖刘三郎,号二夫,由福建长汀刘屋坑迁出,迁到湘湖年代大概为明代中叶。其父为通海公,由先祖从江西瑞金沙塘迁福建长汀蔡坊,再迁居刘屋坑。刘三朗,我们后辈称为三朗公。在刘氏宗祠上厅正位的祖宗牌位上,正中居上就是刘三朗,而刘三朗的古墓也在湘湖大地塅一侧大理岗小山山腰正中位置,数大理岗众多坟墓中最大最中间位置的一个。另外,在湘湖的刘氏宗祠内,我曾看过一个关于“刘氏祠堂”建筑的介绍,此建筑木石砖结构,建于明朝年代,建造了十五六年时间才建造完工。刘氏祠堂距今有五六百年历史了,现在也是县文物单位,可见其历史和文物的价值了。这座刘氏宗祠门口是石砌古道,左有古井,古井旁有古溪,溪上横卧古石桥,古桥对面曾是一片“江南古民居”的古村,是一片沿溪而建的低矮单层连片砖木小屋风貌建筑。
旁证二:湘湖村走出过众多历史名人。
其一为明朝官至大理寺卿的刘隆。刘隆是刘三朗后人,出生于湘湖村下片厅厦。早年考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卿,后年老辞官归来湘湖,卒后葬于湘店镇店下村河后自然村。而刘隆走出出,辞官归来,都是通过这条唯一连接外面世界的道路。其二为清末民初,“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刘光第,也是祖籍湘湖村,后迁入四川。在变法前,刘光第回湘湖村寻根问祖,在湘湖刘氏宗祠内和下廖柏英公祠,下片厅厦等留下众多墨宝,“进士”牌匾等,也写下寻乡记《湘坑湖记》。而刘光第回乡,据说也是乘舟从汀江顺流而下,到店下村,然后乘轿沿着这条古道回到湘湖村的。
所以说,这条古道,可以称为古道了。不但历史悠久,也走出了历史名人,也走回了寻根问祖的人。
那这条古道是从哪里到哪里呢?
我们从村中古老的刘氏宗祠出发,如岁月,慢慢走来。古道从刘氏宗祠门前走过,曾经这里是一片古民居,说明曾经这一带是一片繁华的人口聚居地。人多要生活,要走到外面去,那自然得有路。
刘氏宗祠门前,上行百米,便是古道的开始,沿着小溪平行而下。古道不宽,一米左右,上铺以鹅卵石和不规则的石头,伴着小溪顺流而下。在刘氏宗祠左对面,小溪上,横跨一座古石桥,由三条巨长石条组成,横卧在小溪上,供行人来往。
古道伴着小溪顺流的方向,古道在左,小溪在右,溪道相伴。走过一个古井,来到大岭坪子,又跨过一座由三根粗长石条铺在溪面上的古石桥,继续向下。这一段一直是小溪伴古路,路伴溪而行。到今天的湘湖小学前这点,古道旁又有一个古井后(因有老人跳井,觉得死过人晦气,又加上牵来了自来水,而古井被掩埋)。而古井旁边,也是一座古石条的古桥,也是由三根长石条铺在上面的。
古道沿着小溪继续川流向下,这段还是道在厅溪在右,来到枣子树头下。小溪的对岸,有一棵古老的杂树--“枣子树”。现在这棵树还在,就是有快枯腐的枝干,树叶也不是那个茂盛了。而古道的左边,现在是湘湖小学,曾经这里是一片农田和若干菜地。
古道沿着小溪,来到石塅泉对面。这段,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座桥,因为古道按走向,到石塅泉对面这一节时,不知在哪个位置古道跨过了小溪,变成了小溪在左,古道在右,但依然是溪道相依。溪道两边,是农田、菜地和居民,一直到下廖松英公祠前面,这里跨过一座古石拱桥。又变成了古道在溪左岸,溪在右的走向一直到旧粮站坪后面。这里又是一座古石板桥,古道通过这座桥,又跨回到了溪在左,古道在右的走向。前面这一段古道,连接小溪两岸都是由古石条桥等连接的,古道也是用石板或平整石等铺的,但基本还是保留的以鹅卵石为主铺的。
古道到了下廖公王前面,路旁,以前是田地,现在是后面由农田改建粮站又拆除粮站后改建的停车坪的。古道绕过坪到了上桥,这里有一棵巨高的古老杉树,粗壮要两三人合抱,高约四五十米。古道便在老杉树下经过,跨过古石拱桥的上桥,又换回了路在左,溪在右相伴相走。这里也旁证一下,就在老杉树背上即现在公路背上,有一个古老的“公王”烧香处,前面也有一段古石道石阶路,通向几米高的公王平台。公王后,也有十几棵古树(现也为县古树保护名木),分别有并排的两棵古老杉树,有一棵野橄榄树,一棵枣子树,几棵胡树,还有其他的叫不上名字的杂样。
从上桥到下桥这一段,古道没有痕迹可寻,不知道古道从哪走。猜测是沿着溪的山下,因后面修公路,把这段古道整平了。到下桥,古道从天后宫开始,沿着大地塅的边上,沿着田塅山脚下一直到庵下前面,在两山坳间向内而行,翻过竹高岽,沿着个竹巅头田塅,到下个竹巅头,从旁至跌死猫,沿山蜿蜒曲折继续向下到湘洋村。
然后走向了哪里,我不知道了,但肯定一点,那就是通向了有水的地方,通向汀江的方向,通向更远的地方了。
2025/3/4厦门
家乡:湘湖古韵之湘湖古道
湘湖古韵之湘湖古道
这是一条通向历史和未来的古道。历史从这里走来,未来要从这里走去。我暂且称呼它为--湘湖古道。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说它是古道,那是因这条道的通向,从历史上明朝而来。它来到这个古老的湘湖村庄后,就戛然而止了。而这个湘湖村,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这个可以从历史人物明朝大理寺卿刘隆、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弟,村里的古建筑刘氏祠堂、下片厅厦,柏英公祠、刘三朗古墓,古石桥等众多古人古迹等可以旁证。
旁证一:湘湖村历史悠久。
据清明祭祖,老人说湘湖一世祖为刘三朗,即福建武平湘湖刘氏开基始祖刘三郎,号二夫,由福建长汀刘屋坑迁出,迁到湘湖年代大概为明代中叶。其父为通海公,由先祖从江西瑞金沙塘迁福建长汀蔡坊,再迁居刘屋坑。刘三朗,我们后辈称为三朗公。在刘氏宗祠上厅正位的祖宗牌位上,正中居上就是刘三朗,而刘三朗的古墓也在湘湖大地塅一侧大理岗小山山腰正中位置,数大理岗众多坟墓中最大最中间位置的一个。另外,在湘湖的刘氏宗祠内,我曾看过一个关于“刘氏祠堂”建筑的介绍,此建筑木石砖结构,建于明朝年代,建造了十五六年时间才建造完工。刘氏祠堂距今有五六百年历史了,现在也是县文物单位,可见其历史和文物的价值了。这座刘氏宗祠门口是石砌古道,左有古井,古井旁有古溪,溪上横卧古石桥,古桥对面曾是一片“江南古民居”的古村,是一片沿溪而建的低矮单层连片砖木小屋风貌建筑。
旁证二:湘湖村走出过众多历史名人。
其一为明朝官至大理寺卿的刘隆。刘隆是刘三朗后人,出生于湘湖村下片厅厦。早年考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卿,后年老辞官归来湘湖,卒后葬于湘店镇店下村河后自然村。而刘隆走出出,辞官归来,都是通过这条唯一连接外面世界的道路。其二为清末民初,“戊戌变法”的六君子之一刘光第,也是祖籍湘湖村,后迁入四川。在变法前,刘光第回湘湖村寻根问祖,在湘湖刘氏宗祠内和下廖柏英公祠,下片厅厦等留下众多墨宝,“进士”牌匾等,也写下寻乡记《湘坑湖记》。而刘光第回乡,据说也是乘舟从汀江顺流而下,到店下村,然后乘轿沿着这条古道回到湘湖村的。
所以说,这条古道,可以称为古道了。不但历史悠久,也走出了历史名人,也走回了寻根问祖的人。
那这条古道是从哪里到哪里呢?
我们从村中古老的刘氏宗祠出发,如岁月,慢慢走来。古道从刘氏宗祠门前走过,曾经这里是一片古民居,说明曾经这一带是一片繁华的人口聚居地。人多要生活,要走到外面去,那自然得有路。
刘氏宗祠门前,上行百米,便是古道的开始,沿着小溪平行而下。古道不宽,一米左右,上铺以鹅卵石和不规则的石头,伴着小溪顺流而下。在刘氏宗祠左对面,小溪上,横跨一座古石桥,由三条巨长石条组成,横卧在小溪上,供行人来往。
古道伴着小溪顺流的方向,古道在左,小溪在右,溪道相伴。走过一个古井,来到大岭坪子,又跨过一座由三根粗长石条铺在溪面上的古石桥,继续向下。这一段一直是小溪伴古路,路伴溪而行。到今天的湘湖小学前这点,古道旁又有一个古井后(因有老人跳井,觉得死过人晦气,又加上牵来了自来水,而古井被掩埋)。而古井旁边,也是一座古石条的古桥,也是由三根长石条铺在上面的。
古道沿着小溪继续川流向下,这段还是道在厅溪在右,来到枣子树头下。小溪的对岸,有一棵古老的杂树--“枣子树”。现在这棵树还在,就是有快枯腐的枝干,树叶也不是那个茂盛了。而古道的左边,现在是湘湖小学,曾经这里是一片农田和若干菜地。
古道沿着小溪,来到石塅泉对面。这段,我不知道是否有一座桥,因为古道按走向,到石塅泉对面这一节时,不知在哪个位置古道跨过了小溪,变成了小溪在左,古道在右,但依然是溪道相依。溪道两边,是农田、菜地和居民,一直到下廖松英公祠前面,这里跨过一座古石拱桥。又变成了古道在溪左岸,溪在右的走向一直到旧粮站坪后面。这里又是一座古石板桥,古道通过这座桥,又跨回到了溪在左,古道在右的走向。前面这一段古道,连接小溪两岸都是由古石条桥等连接的,古道也是用石板或平整石等铺的,但基本还是保留的以鹅卵石为主铺的。
古道到了下廖公王前面,路旁,以前是田地,现在是后面由农田改建粮站又拆除粮站后改建的停车坪的。古道绕过坪到了上桥,这里有一棵巨高的古老杉树,粗壮要两三人合抱,高约四五十米。古道便在老杉树下经过,跨过古石拱桥的上桥,又换回了路在左,溪在右相伴相走。这里也旁证一下,就在老杉树背上即现在公路背上,有一个古老的“公王”烧香处,前面也有一段古石道石阶路,通向几米高的公王平台。公王后,也有十几棵古树(现也为县古树保护名木),分别有并排的两棵古老杉树,有一棵野橄榄树,一棵枣子树,几棵胡树,还有其他的叫不上名字的杂样。
从上桥到下桥这一段,古道没有痕迹可寻,不知道古道从哪走。猜测是沿着溪的山下,因后面修公路,把这段古道整平了。到下桥,古道从天后宫开始,沿着大地塅的边上,沿着田塅山脚下一直到庵下前面,在两山坳间向内而行,翻过竹高岽,沿着个竹巅头田塅,到下个竹巅头,从旁至跌死猫,沿山蜿蜒曲折继续向下到湘洋村。
然后走向了哪里,我不知道了,但肯定一点,那就是通向了有水的地方,通向汀江的方向,通向更远的地方了。
2025/3/4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