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寻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的原理与规律,6月4日,我校举办第五届“成长课堂”研讨会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很荣幸地执教了《2B
Unit9 Where's the
plane?》这一课。从最初的准备到当天的课堂展示以及研讨,一步步走来,我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的理解逐步清晰。同时也认识到:要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来引领英语课堂。
一、制定精确的教学目标
要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首先要制定出精确的教学目标。
5月29日,张校长、周校长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讨论研究。虽然整个设计的教学目标、评价设计、教学过程比较清楚,但是在教学目标的表达上还是有不少问题。我原先制定的第一个目标是:1.听、说介词on、in和名词bed、TV,发音正确。这个目标中的“听”、“说”,都是活动,而不是“目标”,到底要让学生“听”、“说”到怎样的一个程度呢?张校长说:“要能听懂、会说、在提供的情境中运用。”于是我把第一个目标改成了:1.能听懂、会说、初步认读介词on
,in和名词bed,
TV,发音正确,并能在情境中运用。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虽然只是几个字的区别,但是所表达出来的教学目标的涵义是截然不同的。它使我知道:在目标的设计上必须要严谨。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后,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和评价设计,才能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
二、琢磨细节
要对细节加以琢磨以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
5月31日,我在教研组内进行了一次课堂展示,英语教研组的全体老师为我提出了很多细节上的宝贵意见。比如,在检测学生对on、in、bed、TV的掌握情况的时候,我原先设计的是“闪一闪”的活动。但是图片出现后又消失,对于刚学习这几个单词的学生来说,难度是较大的。因为他们不仅要会说这些单词,还要能够回忆图片。势必多出了“能够回忆图片”这样一个目标,而与原先的目标不一致了。所以,我把这个活动改成了“看一看,说一说”。直接呈现图片,让学生说。后来的教学实际也说明:经过修改之后,教学目标、评价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一致性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也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三、学情分析的具体化
6月1日,全校师生参加了“内外兼修我来秀”的文艺汇演,结束后,张校长、周校长给我们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六一活动——教学设计的进一步研讨。通过与其他几位开课老师的交流,我又学到东西了。目标的设计要以学情为基础。之前我的学情分析是笼统地讲一下二年级学生的总体情况。学习了吴老师的教案后,我将学情分析进一步具体化,结合了二(1)班的实际情况:学生对in和on这两个介词的意思可能会混淆,因而要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学生第一次接触句型Where
is the …?要加强操练,特别是where的朗读。
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引领课堂教学。
四、对评价标准的正确解读
要达到教、学、评的一致性,就必须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评价的标准。
对第二个目标我设计的评价方式是:通过表演课文对话,评价学生对句型的掌握情况。两个标准:能用英语作基本的交流,发音正确,得蓝色五角星;能用英语作基本的交流,发音正确,能用适当的语音语调,富有情感,有相应的动作,得红色五角星。但是,怎么样才算能用英语作基本的交流,发音正确?怎么样才算有感情呢?崔教授专家团队的王老师提出了先让师生进行示范表演,这样学生心中就有了明确的标准。
五、评价设计的精确化
对第三个目标,我的评价设计是:用“卡通奥斯卡”的活动,检测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新句型的情况。标准:能正确地运用句型对动画描述,进行简单的交流可获得“卡通奥斯卡”奖杯。但是,这个标准显得有些单一了。如果学生口语说得很好,但是回答得不正确怎么办呢?要是没有得到奖杯,是不是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金家坝小学的桑老师给了我指点:可以设置多个奖项,如口语流利奖、最佳表演奖等等,使每个回答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第三个目标是要进行拓展训练。张老师提出:训练的内容可以更丰富。除了对Where’s
the …? It’s on/in the
…进行巩固操练外,还可以让学生创编对话,加入一些问候语、礼貌用语等,使得训练的范围更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我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成长。但是,如何有效地以“教-学-评一致性”引领英语课堂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