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名家解读.尧曰篇二十》20.1—20.3(全)

(2018-06-12 17:41:32)
标签:

传统文化

命运吉祥

平安幸福

哲理名言

做人之道

《论语名家解读》尧曰篇二十

 

 

20.1

 

 

 

一、原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lài),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二、译文

1、杨伯峻译:尧[让位给舜的时候,]说道:  “喷喷!你这位舜!上天的大命已经落到你的身上了,诚实地保持着那正确罢!假若天下的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禄位也会永远地终止了。”

[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说了这一番话。

[汤]说:“我履谨用黑色牡牛作牺牲,明明白自地告于光明而伟大的天帝: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去赦免他。您的臣仆[的善恶]我也不隐瞒掩盖,您心里也是早就晓得的。我本人若有罪,就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若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来承担。”

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我虽然有至亲,却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如果有罪过,应该由我来担承。”

检验并审定度量衡,修复已废弃的机关工作,全国的政令就都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后代,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都会心悦诚服了。

所重视的:人民、粮食、丧礼、祭祀。

宽厚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勤敏就会有功绩,公平就会使百姓高兴。

2、辜鸿铭译:古代帝尧年老的时候将帝位禅让给舜,告诫舜说:  “哎,舜!上天的使命现在落到你身上了。请全心全意保持正义之道。如果天下百姓遭到苦难,上天赐予你的头衔和荣誉将永远消失。”

之后,帝舜将帝位禅让给禹,也说了同样的话。

商王汤登上帝位的时候,这样向上天祈祷:  “我,履,您的孩子,在此谨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您,向您祈祷并起誓,至高无上的天,那些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选择仆人时向您祈祷,我的上天,您要让我知道您的意愿和喜悦。如果我冒犯了您,不要让百姓因为我的罪过而受苦。但是如果百姓冒犯了您,就让我一人来承担他们的过错!”

周朝建立的时候,国家繁荣昌盛,但是只有好人生活富裕。

帝王们用下面这些话所总结的原则来指引自己:  “尽管我有至亲,但他们仍比不上道德高尚的人。如果百姓行为不端,就让我们自己受到责罚。”

帝王们调整和统一了度量衡,制定了法令,重建了被荒废的办公场所。这样,整个帝国的管理就能顺利展开。他们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和贵族家族,任用品德高尚、博学智慧的隐逸之士。这样整个帝国的百姓就乐意接受政府的统治。政府特别重视的四件事情是:百姓、粮食、丧礼和祭祀。体谅他人,就能深得民心;诚挚待人,百姓对政府就有信任;,勤勉执政,就能取得成就;公平公正,百姓就能得到满足。

 

 

20.2

 

 

一、原文

子张问孔子曰:  “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今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二、解读

1、辜鸿铭译: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  “怎么做才能处理好国家政事?’孔子回答: “有五种美德必须牢记在心,而且必须遵守;还有四种恶政必须避免,这样就可以处理好政事了。”

子张问:  “必须遵守的五种美德是什么?”’

孔子回答:  “不浪费国家资源而使百姓受益;让百姓劳作而不让他们有抱怨的理由;追求仁德而不贪图钱财和名利;庄重且不目中无人;让人敬畏且不严厉。”

“但是,”子张又问, “怎样才能不浪费国家资源而使百姓受益呢?”

孔子回答:  “就是鼓励百姓从事一些自己能获得最大收益的事,而不必通过公共财政来提供帮助,这就是让百姓受益而国家分文不出!”

然后孔子继续说:  “选择让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劳动时间和事情让他们去做,还有谁会有理由抱怨呢?自己追求仁德也就拥有了仁,还有什么可贪婪的吗?君子不管是和个别人还是很多人交往,也不管事大事小,都不会专横跋扈,不会将事情认为理所当然或不必严肃对待的,这就是庄重且不目中无人。最后,君子着装体面,目不斜视,人们见了就会产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让人敬畏且不严厉吗?”

子张说,“您提到的四种恶政又是什么呢?”

孔子回答:  “一是残忍,对因为忽略教育导致的无知犯罪予以过度惩罚;二是专制,不提前明确公告就对百姓触犯法律的行为实施惩罚;三是冷酷,指命令尚不确定就突然通过惩罚来强制执行;四是吝啬,对待下属过于算计抠门,这被称为职业人士,而不是绅士。”

2、杨伯峻译: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就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道:“尊贵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张道:“五种美德是些什么?”

孔子道:“君子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自己欲仁欲义,却不能叫做贪;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道:“给人民以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这应该怎么办呢?”

孔子道:“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因而使他们有利,这不也是给人民以好处而自己却无所耗费吗?选择可以劳动的[时间、情况和人民]再去劳动他们,又有谁来怨恨呢?自己需要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贪求什么 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他们,这不也是安泰矜持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庄严地使人望而有所畏惧,这不也是威严却不凶猛吗?”

子张道:“四种恶政又是些什么 呢?”

孔子道:“不加教育便加杀戮叫做虐;不加申诫便要成绩叫做暴;起先懈怠,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是给人以财物,出手悭吝,叫做小家子气。”

 

 

20.3

 

 

一、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二、解读

1、朱熹集解:知斯三者,则君子之事备矣。弟子记此以终篇,得无意乎?

2、南怀瑾:这一节书到此结束了,就是自“子曰:学而时习之”开始,全部《论语》二十篇连起来,都是学问。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学问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这样,才能算是“知言”,才不是白读了《论语》。我认为《论语》的精神大致是如此。对与不对,我也不知道。我的学识止于如此,如果明天更有深造,那又另作别论了。——-笑——。

三、译文

2、杨伯峻译:孔子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

3毛子水译:孔子说:  “不懂得天命,就没有法子做一个‘君子’;不懂得礼,就不知道怎样处世;不懂得一个人的话,就不能了解这个人。”

4孙钦善译:孔子说:“不知晓命运,便没有资格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便没有依据立身;不辨知言语,便没有凭借了解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