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家解读.子张第十九》19.21——19.25
(2018-06-11 11:57:48)
标签:
传统文化命运吉祥平安幸福哲理名言做人之道 |
19.21
一、原文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二、解读
1、李炳南《论语讲要》:子贡说,君子的过失,犹如日食、月食。“过也,人皆见之。”君子有过时,像日月食那样,人人都看得见。“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有过能改,改时,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仰望他。
君子不掩饰过失,因为他能勇于改过,所以子贡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2、南怀瑾《论语别裁》:子贡说,一个大丈夫有过错,没有什么关系,好像日月一样,一个本来发亮的东西,给别的影子掩盖起来了,大家都看得见;变转来,大家也看得见,仍然仰慕。这段文字就是这样,在意义上有两个:第一个意义是说,君子人不怕有过,不要自己去掩饰,错了就坦承错了,给大家看得见,这是君子风度,不过现在明白了,改过来了,人家就像对太阳、月亮一样,仍然会仰望他的光明。第二个意义,君子就是代表在上面的人,领导人。在过去的社会,小人有过错没有关系,他本来就是一片无明,黑洞洞的,再也找不出一点亮光,大家看惯了。但对太阳,大家都看惯了他是亮的,假如他有一点黑,就要被人指摘,所以在客观上看,君子之过,有这样的可怕,如果错了,要马上改,一纠正大家都会原谅他,因为人们始终是仰望他的。
三、译文
1、李泽厚译:子贡说:“君子犯了错误,就像日蚀月蚀一般:犯错误,人都看见;改正了,人都敬仰。”
2、辜鸿铭译:孔子的学生子贡说:
19.22
一、原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二、解读
1、李炳南: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焉学。焉字作何宇讲,即何所从学。其意是问,孔子之学从何学来。
2、南怀瑾:这一段是研究孔子本人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几个不同观点。公孙朝是卫国的大夫,他问子贡,孔子是跟谁学的?学问怎么这样好?等于我们现在说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中国文化集大成的是周朝,周朝有三个人具代表性。文王、武王统一天下,而周公建立中国文化与政治的基础,所以周代维持了八百年的政权。春秋战国的时候,正是周代衰落的时候。子贡这句话,就是说,中国文化并不是完全没有了,还是存在的,问题在于人。如果有比较贤的人(“贤”代表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就懂得中国文化大的一方面。不贤的人,对于中国文化小的部分也知道。等于现代有人以为要了解中国文化,到故宫博物院看看就够了,对于科学方面的文化,不但不欣赏,还反感,甚至还认为我们没有人文科学,不知道中国文化在精神方面的伟大。这也就说明不贤者不是完全不知道。如绘画、编织、木刻,乃至有名的三把刀——厨师的菜刀裁缝师的剪刀和理发师的剃刀也不能说不是中国文化,它还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是其小者。不管大小方面,中国文化,从文、武、周公以来,到孔子那个阶段,都有中国文化的精神。至于老师孔夫子,不管对于哪一样中国文化的精神,样样他都有,如果问他的老师是哪一位,那是没有的,谁有长处,他就跟谁学,所以无常师。没有认定跟一个人学。哪一门有所长,他就学哪一门。后来唐代韩愈“师说”的观念,也由此而发挥。
三、译文
1、李泽厚:公孙朝问子贡说:“孔子又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德礼制,并没有失掉,而是流传在人间。贤德的人知道大的,没有贤德的人知道小的,没有不保存的文王武王的道德礼制呀。孔子哪处不学?又哪里有一定的老师?”
2、杨伯峻译: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只抓些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19.23
一、原文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二、解读
1、张居正:叔孙武叔、子服景伯都是鲁大夫。七尺为仞。后面夫子指武叔
2、李泽厚记:据说子贡晚年在鲁国做官,颇有功业,所以被认为比孔子强。但子贡仍然坚决驳斥之,认为孔子如果搞政治会比自己强得多,所以有这些讲话,充分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忠挚感情。我总以为子贡是《论语》中最可爱的人物,不像宰我那么贫嘴,不像樊迟那样迟钝,不像颜回、曾参那么谨小慎微,兢兢业业;不像子张那么热衷政治,虚有其表,也不像子路那么一味地逞强好胜。宋明理学则几乎绝口不谈子贡。
三、译文
1、杨伯峻译:叔孙 武叔在朝廷中对官员们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要强些。”
子服景伯便把这话告诉子贡。
子贡道:“拿房屋的围墙作比喻罢:我家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可以探望到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他那宗庙的雄伟,房舍的多种多样。能够找着大门的人或许不多罢,那么,武叔他老人家的这话,不也是自然的吗?”
2、孙钦善译:叔孙武叔在朝廷对诸大夫说:“子贡强于仲尼。”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好比宫室的围墙,我的墙跟肩膀头一样高,可以从墙外窥见家室房舍之美。我的老师的墙有数仞之高,如果找不到他的门进去,就见不到宗庙的华美,众官房舍的富盛。但是能够找到他的门的人往往极少,武叔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合乎情理的吗?”
19.24
一、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二、解读
南怀瑾:叔孙武叔这个人,又有一次毁谤孔子,子贡就劝他不要这样做,孔子不是你们毁谤得了的,别人学问好,道德好,那就好比山坡,的确崇高伟大,但还是可以慢慢爬到顶上去的。至于孔子的伟大崇高,像太阳、月亮一样,是拿不到,摸不着的。一般人与他隔离关系,想不受孔子思想的影响,等于排拒太阳、月亮的影响一样。太阳、月亮永远照临天下,你盖一间房子想挡住他,太阳、月亮并不生气,你房子里总要有些亮光,这些亮光还是从太阳、月亮来的。就是说,你虽然不接受孔子的思想,但没有关系,孔子的思想还是慢慢会影响到你,所以你想毁谤孔子,只不过是显得你自不量力。
三、译文
1、辜鸿铭译:有一次,叔孙武叔想贬低孔子的形象。子贡听到后说:
2、毛子水译: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用这样做!仲尼是不可毁谤的。别的贤人,好比丘陵,人还可以越过。仲尼,好比日月,没有人能够越过。人们虽然想要自毁生命,这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不过显出自己不能量力罢了。”
19.25
一、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日:“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日:290
二、解读
南怀瑾论语别裁:陈子禽是孔子的学生,在上论和下论中,这位同学有好几次都有所怀疑,而对子贡提出问题。这里他去对子贡说,子贡老兄,我看你很了不起,非常值得我们恭敬,你已经很成功、很完美了,身心内外的修养,都达到“恭”的境界(这个“恭”并不只是“恭敬”,而是“谨严”的意思)。实.际上我们的老师(古代的礼貌,学生对老师可以称字、称号,不能称名,所以他们口里的“仲尼”,就是孔子的号),我看未必比你好。子贡就教训这位同学了,他的话又和答复上面几个人的不同了。他说,一个人言谈很重要,一句话代表了你的智慧学问。换句话说,我们听人家讲话,对方一开口,他有多少程度,多少修养,就可以知道,有时候听一句话,就晓得他无知,所以言语要特别注意,不要乱开口。我们老师的高明,我们永远都达不到他那种程度,他崇高得像天一样,不是可以用一张梯子让我们爬得上去的。从《论语》这些资料,我们知道孔子在生乃至他过世以后,真正能够宣扬孔子、捧孔子的还是子贡;而对于孔子的学问,真正能在事功上用得出来,对于时代有所贡献的,也还是子贡,所以子贡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如果正面地称赞孔子,从完全敬仰孔子的学问这一方面看,古今中外任何恭维孔子的文章,所说的话,都被子贡在这里统统讲完了。结论都在下面,别人无法再超过他的好,这也可以说是预言。
他进一步对陈子禽说,夫子的学问,永远在这个世界上。小至于个人的成家立业,大至于为天下、为国家做大事,想建立一个思想行为作风的基础,必须要以孔子的学问思想作基本,没有办法不这样做,没有办法超过他的范围,人生经验到了的时候,更加深刻地觉得他的对。想做好一个领导人的,必须具有领导的基本道德与学问,领导的基本条件很多,中外有关的书籍也很多,但都是讲权术,不是道德,都不行。真正的领导要以道德为基础。说到以道德为基础的领导,就离不开孔子的思想。要安抚天下,安抚人心,也只有用孔子的思想,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中坚精神,一般人才会信仰,才会接受这安抚而来附和,而一切行为,也必须以孔子这种以道德为基础的思想,才能达到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这是子贡形容孔子的伟大之处。
下面说到孔子个人:孔子活着是大家的光荣,他死了是大家的悲哀,像这样谁都及不了他。我们两个是同学,你怎么把我捧得比老师还更好呢?“如之何其可及也!”就是说怎么办得到呢?这也可以说是子贡真诚恳切的定论,这也是子贡情深意真的心声吐露。
三、译文
1、辜鸿铭译:有一次,陈亢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
“因为一句话,”子贡回答, “一个有教养的人会被认为是善解人意的人;也因为一句话,一个人会被认为是傻瓜。因此,您说话的确要谨慎。现在孔子没有人比得上,就像没有人能攀上天一样。如果我们老师孔子生在帝王或国王家,那么他可能已经实现了传说中古代圣贤帝王所做的事情:‘所主张的事情会变成法律;所命令的事情会立即得到执行;不管在哪里召集百姓,百姓都会跟随;其影响所及,就会和平;只要他活着,就会被全世界爱戴;当他去世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哀悼。’怎么可能有人比得上我们老师孔子呢!”
2、李泽厚: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太谦虚了,孔子怎么会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便表现出聪明,一句话也表现出愚蠢,讲话不可以不慎重。我老师的不可能赶上,好像天不可能用梯子爬上去一样。我老师如果能在一个国家搞政治,那会通过礼乐,树立国家的根本;通过导引,正义能够实行;通过安抚,人民都来归服;通过活动,人世得到和谐。生为人尊敬,死为人哀悼。这怎么能够赶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