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名家解读》第15.21章句—15.30章句
(2018-01-15 18:30:15)
标签:
处世做人哲理名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格言警句 |
15.21
一、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二、解读
1、李炳南《论语讲要》:求字作责字讲,君子凡事责之于自己,小人凡事责之于他人。责是责备,凡事责备自己,即是求诸己,小人与此相反。
君子庄敬而不与人争,合群而不结党。
皇《疏》引江熙说,不争,就是不与人争胜。此解可取。君子恭敬而又退让。
《尚书·洪范》“无偏无党”。有党便有偏私,所以君子不党。后世很多党祸,足资鉴戒。
《宪问篇》,孔子曾说:“有言者不必有德。”所以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说话好就荐举他。虽不以言举人,但也不以人废言。因为没有品德的人,有时也会说出有道理的话。只要言语可取,就不要因人而废。
2、南怀瑾《论语别裁》:要做到一个君子,必须矜而不争。“矜”是内心的傲(骄傲是两回事。前面说过,没有真本事,看不起别人,是骄;有真本事而自视很高,是傲),傲要傲在骨子里,外面对人不必傲,内在有气节,穷死饿死可以,绝不低头,这是矜。“群”则是敬业乐群,彼此相处融洽,但不营私,不走营私的路,走的大公之路。对于人的观察,不要听了对方—句话说对了,就认为他统统对了;也不要因为对方某一点不好,而因此不听他的好意见。
3、钱穆《论语新解》:矜,庄敬自持,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以道相处,以和相聚,故必有群。然无阿比之私,故不党。矜不失己,群不专己。
三、译文
1、辜鸿铭译:孔子说:“聪明人寻找自身的缺点,傻子却挑剔他人的缺点。”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跟别人发生争斗,合群却不会结党营私。”孔子说:“君子绝不会因为一个人说的话而举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好而摒弃他所讲的话。”
2、杨伯峻译: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孔子说:“君子庄矜而不争执,合群而不闹宗派。”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他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
一、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解读
1、《张居正讲解论语》:子贡问于孔子说:“学者必务知要,今有一言之约,可以终身行之而无弊者乎?”孔子教之说:“道虽不尽于一言,而实不外于一心。欲求终身可行之理,其惟恕之一言乎!盖人己虽殊,其心则一。使把自己心上。所不欲的事却去施以及人,这便不是恕了。所谓恕者,以已度人,而知人之心不异于我,即不以己所不欲者,加之于人。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亦不以此施之于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亦不以此施之于上。斯则视人惟己,而知之无不明;以己及人,而处之无不当。不论远近亲疏,富贵贫贱,只是这个道理推将去,将随所处而皆宜矣。然则欲求终身可行,宁有外于恕之一言者哉?”
2、南怀瑾《论语别裁》: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就讲出这个恕道。后世提到孔子教学的精神,每每说儒家忠恕之道。后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内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再从心理学上研究,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所要求对方的圓满无缺点,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处,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为产生的观念,才会觉得对方是不对的。
恕道对子贡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才华很高,孔门弟子中,子贡在事功上的表现,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业的巨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杰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更有深切的意义。他答复子贡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难做到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的注解。
后人解释恕道,把这个恕字分开来,解作“如”“心”。
就是合于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别人也要;我所想占的利益,别人也想占。我们分一点利益出来给别人,这就是恕;觉得别人不对,原谅他一点,也就是恕。
3、《中庸》篇曰: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圣经·新约》: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人
三、译文
1、杨伯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2、钱穆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行它的呢?”先生说:“怕只有一个恕字吧!你自己不愿要的,莫把来施给别人。”
15.23
一、原文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二、解读
1、南怀瑾《论语别裁》:“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要靠自己的智慧与修养,不随便说人,也不随便相信别人批评人诋毁人的话,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一个攻讦人的人,他们之间一定有意见相左,两人间至少有不痛快的地方。
孔子这里说,听了谁毁人,谁誉人,自己不要立下断语;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有人攻讦自己或恭维自己,都不去管。假使有人捧人捧得太厉害,过分的言词,无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原因,有问题。
《庄子》也曾经说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真的大圣人,毁誉不能动摇。全世界的人恭维他,不会动心;称誉对他并没有增加劝勉鼓励的作用;本来要作好人,再恭维他也还是作好人。全世界要毁谤他,也绝不因毁而沮丧,还是要照样做。这就是毁誉不惊,甚而到全世界的毁誉都不管的程度,这是圣人境界、大丈夫气概。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称赞了谁?假若我有所称赞,必然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2、李炳南:孔子自说,我对于人,不毁谤谁,也不称誉谁。如对某人有所誉,必经试验。验知其人有所誉的事实,这才称誉也。
古注以为,如有所誉,即是直道。直道,就是无毁无誉的直心之道。
后段“斯民”,即指孔子时代的一般人民。孔子认为,春秋风俗虽恶,但一般人民与夏商周三代的人民,同样都是人类,三代人君治理人民,是以直道而行,人皆向善,春秋人民当然也可用直道教化他们向善。直道最要紧,无论修己安人,都要切实守持。
三、译文
1、李泽厚译:孔子说:“讲到别人,批评了谁?称赞了谁?如果我有所称赞,那是经过事实考证的。这样的老百姓,就是夏商周三代正直做事的规矩。”
2、傅佩荣译:孔子说:“我对于别人,、曾经贬抑了谁又称赞了谁?如果是我称赞的,一定经过了某些检验。同样都是百姓,夏、商、周三代的人就是以这种方法坦然走在正路上啊。”
15.24
一、原文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二、解读
李炳南《论语讲要》:吾犹及:孔子说他自己尚能见过。
史之阙文:史是掌理史书之官,阙同缺,文就是字。古时优良的史官,遇见书中有疑问的字,则悬而缺之,以待能知的人。
有马者借人乘之:有马的人,自己不能调御使其驯良,则借请善于调御的人乘服之。
三、译文
1、毛子水译:孔子说:“我还赶上那个时代。抄书的人,遇到不明白的文字,便阙而不写。有马的人,自己不能调良,便请善御的人代为驯服。现在这种事情都没有了吧!”
2、辜鸿铭译:孔子年老的时候说:
15.25
一、原文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二、解读
1、李炳南《论语讲要》:巧言,能把无理说得有理,而且动听,这种言语足以扰乱人的德行。小不忍,无论对人对事,如在小处不能忍耐,便会扰乱大计。
2、南怀瑾《论语讲要》:这两句话很明白清楚,就是说个人的修养。巧言的内涵,也可以说包括了吹牛,喜欢说大话,乱恭维,说空话。巧言是很好听的,使人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这种巧言是最会搅乱正规的道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一个意思是,作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这个“忍”可以作这两面的解释。
3、张居正讲解:孔子说:“凡持正论者,多尚实不尚文。惟那舌辩巧言的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贤为不肖,以不肖为贤。听其言,虽若有理,而实不出于天下之公。一或误听之,则真伪混淆,而聪明为其所眩,是非倒置,而心志为其所移,适足以乱德而已。至若谋大事者,必有忍乃有济,使或小有不忍,而任情动气,当断不断,而以妇人之姑息为仁,不当断而断,而以匹夫之果敢为勇。如此,则牵于私爱,或以优柔而养奸,激于小忿,或以轻躁而速祸,适足以乱大谋而已。”然则人之听言处事,可不戒其意向之偏,而约之义理之正哉?
4、《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5、史半山译注《仕经》:“雅量者忍量也;忍则自安,不忍则危。雅量,是忍,是定,是静。能忍则安,能定则成,静而致远。”
6、《心相篇》:“好与人争,滋培浅而前程有限;”“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聪明子语言木訥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7、格言:忍让非己弱,敬人得人尊。
8、马树全译注《止学》:“在嘴皮上苦下工夫,这是所有奸臣的一大特征,而君子的美德是替人揽过,掩饰其失。”“默言者常胜。”
三.译文
1、钱穆译:先生说:“巧言可以乱人之品德。小处不能忍,可以乱了大计谋。”
2、杨伯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足以败坏道德。小事情不忍耐,便会败坏大事情。”
15.26
一、原文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二、解读
1、南怀瑾《论语别裁》:
2、李炳南《论语讲要》;大众厌恶某人,某人不一定可恶,必须考察某人确实可恶,然后恶之。大众爱好某人,某人不一定可好,必须考察某人确实可好,然后好之。依王肃注,或许某人特立不群,因而为众人所恶,或许某人结党营私,而为他的同党所好。所以众好众恶,不可不察。
3、钱穆《论语新解》:或有特立独行,亦有为大义冒不韪而遭众恶者,亦有违道以邀誉,矫情以钓名,而获众好者。众恶众好,其人其事必属非常,故必加审察。
三、译文
1、李泽厚译: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一定要考察。”
2、辜鸿铭译:孔子说:
15.27
一、原文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二、解读
1、南怀瑾《论语别裁》:一切人事、一切历史,都是人的问题。人才能够弘扬道。所谓道,就是真理,这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呆板的,它不能弘扬人,须要人培养真理。这就是重点。所以孔子始终讲的是人文的文化。
2、朱熹:弘,廓而大之也。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
3、钱穆:道,指人道。道由人兴,亦由人行。自有人类,始则浑浑噩噩,久而智德日成,文物日备,斯即“人能弘道”。《中庸》云:“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此言非有大德之人,大道亦不在其身凝聚;此亦“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若道能弘人,则人人尽成君子,世世尽是治平,学不必讲,德不必修,坐待道弘矣。此章义极简明,而最值深思。惜乎后之学者,不能于此章真切体悟,歧说滋兴,而人之弘道之力因亦未能大有所发挥,洵可憾也。
4、李泽厚:《集释》《论语述要》:夫子之时,老氏之流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曰道无为而无不为,是道能弘人之说也。彼以礼义出于人为而不足贵,而欲不藉人力,一任道之自然,究必人事日就退化,是夫子非道弘人之说也。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大意),亦“人能弘道”的传承。
5、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这里的“道”,是指增进人类文明、世界太平的理论和方法而言。“人能弘道”,是说具有智慧和毅力的人能把这些道理行出来;“非道弘人”,是说世间虽有这些道理,但没有好学笃行的人,这些道理亦就没有用了。我们就以现代所谓“文化”来讲。人世间所有宝贵的文化,都是由
三、译文
1、李泽厚译:孔子说:“人弘扬真理,不是真理弘扬人。”
2、孙钦善译:孔子说:“人能发扬光大道,不是道能弘大人。”
15.28
一、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二、解读
1、正义曰:此章戒人改过也。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朱熹: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
3、南怀瑾:这是孔子对于过错的看法: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能改过就好了。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这就是大过,真正的过错了。
3、张居正:于此见人固以无过为难,而尤以改过为贵。
4、李炳南《论语讲要》:什么是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有光明的性德,具备一切知能,但因一念之动,不觉失明,便为过失。改过,必须如《大学》所说的格物致知,使其发明本有的明德,叫做明明德。所以,改过便能明明德,成就圣人。虽然格物致知的工夫不是普通人所能着力,但能不起害人害物的念头,起则予以克制,便能日日改过。
三、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有错误而不改正,那个错误便真叫做错误了。”
2、辜鸿铭译:孔子说:
15.29
一、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解读
1、李炳南:孔子说他自己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眠,独自寻思,但无获益,还不如读书求学好。
《为政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此处“以思无益”,是指只思不学而言。
《述而篇》,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处“不如学也”,应当就是“好古敏以求之”的意思。“古”是指古书所载的古圣先王之道。
2、南怀瑾:孔子提供自己的经验,他说他自己曾经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因而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专门自己用思考去研究,结果发现没有用,不如去求知。因为须要知识配合思想,所以要多读书,多思想。思而不学也不对,学而不思也不对。一个有天才、有思想的人,首先要注意多读书、多求学。自己以为自己是天才,聪明了不起,如果多读书以后,自己就会变得非常谦虚了。常常我们自以为是一个大发现,多读了书以后,才知道古人早就讲过了,知道了,原来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而且古人比我们所知道的还更多得多。
3、大戴礼记;子曰: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4、韩诗外传卷六曰:子曰: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
5、思考与勤学相结合,则事半功倍。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三、译文
1、钱穆译:先生说:“我曾竟天不吃,竟夜不睡,尽自思量,总是无益,不如向人学问的好。”
2、杨伯峻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15.30
一、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二、注释
(1)馁:音něi,饥饿。
三、解读
1、《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亦劝人学也。人非道不立,故必先谋於道,道高则禄来,故不假谋於食。馁,饿也。言人虽念耕而不学,则无知岁有凶荒,故饥饿。学则得禄,虽不耕而不馁。是以君子但忧道德不成,不忧贫乏也。然耕也未必皆饿,学也未必皆得禄,
2、李炳南:古时士农工商,各有其业。君子,指士人而言。君子应当专心求道,不要顾虑自己的生活问题,是这章经文的大意。
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的意思是说,既是君子,就应当谋道,不必分心谋食。谋是谋求,道就是“志于道”的道,属于形而上学。求道的最终目的即在成为圣人,在未成圣人之前,只要求得一部分,就是有道之人,即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无道则家不齐,国不治,天下大乱。所以君子必须求道。然而求道必须专心,不要害怕自己贫得没有饭吃。
3、南怀瑾: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好的努力,生活总可以过得去,发财不一定。只要努力求学问,有真学问不怕没有前途、没有位置,不怕埋没。“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是很好的格言,人生的准则。
4、译文
1、辜鸿铭译:孔子说:
2、毛子水译:孔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