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家解读》第15.11章句——15.20章句
(2018-01-14 19:59:38)
标签:
处世做人传统文化道德修养认识社会社会规律 |
15.11
一、原文
颜渊问为邦(1)。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2),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3)郑声(4),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二、注:
(1):为邦:治国。怎样治理国家。
(2)乘殷之辂。邢昺疏:“殷车曰大辂,木辂也。”辂lù:《汉典》:“本义绑在车辕上用来牵引车子的横木。引申为古代的大车,多指帝王用的。”
(3)放:放弃。《小尔雅》“弃也”。
(4)郑声:,春秋战国时期郑国音乐。
三、解读
1、南怀瑾《论语别裁》: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告诉颜回,第一要行夏朝的历法,第二要乘殷之辂。这是说,过去交通并不发达,到了殷商的时候,交通慢慢发达。乘殷商之辂,就是要发展交通的意思。现在孔子就讲,时间问题,天文用夏的历法;空间问题,交通发展,要用殷商的车子;衣冠文物的完成,用周朝人文的文化;音乐则水准更高了,用虞舜时代的乐风最好了,对于当时郑国的音乐——靡靡之音要遏止,要远小人。用计谋、用手段的人多了,国家社会就很危险了。由此一点,可以说文化是集中人类文化思想的大成,要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为邦的道理,就是如此,不是呆板的。这一段有一个精神,就是孔子对于为政,并不是墨守成规,不是落伍保守,而是注意文化历史的发展,采用每个时代的精华而来的。
2、《曾仕强论语生活智慧》:行夏之时:指采行夏历,夏历就是现在通用的农历。孔子认为夏历比较容易了解,殷商的木车朴实耐用,方便乘坐。周朝的礼帽大方,韶乐尽善尽美。治理国家以便民和育民为主,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至于特别要求遏止郑声,主要是靡靡之音,容易令人消沉丧志,具有高度危险性。
3、李炳南《论语讲要》:治国的事情千头万绪,孔子告诉颜渊以上几点,博采历代的长处,确定时令、车制、服制,选最好的音乐,以及禁用郑声佞人,自能树立宏规,治国平天下的章法可以概见。
四、译文
1、杨伯峻译:颜渊问怎样去治理国家。孔子道:“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小人危险。”
2、钱穆译:颜渊问为国之道。先生说:“推行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戴周代的冕,乐舞则取法于舜时之《韶》。并该放弃郑声,远绝佞人。因郑声太淫,而佞人太危殆了。”
15.12
一、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二、解读
1、此意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深远的思虑,他必然随时遭遇不可预测的忧患。
远虑的意思很广泛,就办事方面说,不论大小事,目标要远大,办法要周详,又要预防流弊,就做人方面说,不但在人世间做一个好人就算了,还要学大道,否则忧患就在眼前。
从佛学来看,你今天,所发生的,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好也罢,坏也罢,善也罢,恶也罢,顺也罢,逆也罢,都是果。有果必有因。因早就种下了,等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再忧就晚了。
为人民服务,是善,自有好报。
2、《系辞·下传》曰: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3、《荀子.仲尼》篇曰:智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qiàn不足),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周到地从多方面预先加以防范),,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所以做百件事而不会失败)。
四、译文
1、孙钦善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跟前的忧患。”
2、傅佩荣译:孔子说:“一个人不作长远的考虑,一定很快就有烦恼。”
15.13
一、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二、解读
1、南怀瑾:过去都说,孔子讲这句话,是为了卫君而感慨的,因为卫灵公这个了不起的人,迷于一个美丽的妃子南子,所以他虽然尊重孔子,而不能接受孔子的意见。因此孔子对他感慨:“算了吧!我没有看到世界上有人,好德如好色一样!”这个话,如果我们到后面连起来讨论,发挥起来,会有很多很多历史上的典故,可以说也包括现代史上的事故。
2、李炳南:好色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习气,这习气有深浅之分,好色的习气愈深,则愈不能好德。孔子感叹,未见过好德就像好色一样的人。
好色的人,自身尚不能治,何能齐家治国,所以,孔子不止一次的感叹。
三、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完了吧!我从没见过像喜欢美貌一般地喜欢美德的人哩。”
2、钱穆译:先生说:“罢了吧!我未见过好德像好色的人呀!”
15.14
一、原文
子曰:臧文仲(1),其窃位(2)者与。知柳下惠(3)之贤,而不与立(4)也。
二、注释
⑴臧文仲——鲁国的大夫臧孙辰,历仕庄、闵、僖、文四朝。
(2)窃位,是无德而居乎其位,如偷盗的一般。
(3)柳下惠——鲁国贤者,(今山东平阴孝直镇展洼村)人,曾担任鲁国大夫,后隐遁,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裔。本名展获,字禽,又叫展季。“柳下”可能是其所居,因以为号;据《列女传》,“惠”是由他的妻子的倡议给他的私谥(不由国家授予的谥号叫私谥)。
(4)立:同“位”,职位。
三、解读
1、南怀瑾
2、张居正:人臣居乎其位,当求无愧于心,若鲁大夫臧文仲者,其盗窃官位而据之者与?何也?盖朝廷官位,以待才贤。是以君子居其位,不但自己尽心供职,以求称其位,又当荐引天下贤才,以布列于有位,而后谓之忠。彼臧文仲者,明知柳下惠是个贤人,便当荐之于君,以为国家之用可也,却不能汲引荐拔与己并立于公朝,而使之终身困厄于下位。夫不知其贤犹可诿也,既知其贤而故弃之,推其心,盖惟恐贤者进用夺了他这位子一般,是以嫉贤妒能之私,为持禄固宠之计,非窃位而何?”夫人臣蔽贤而不举,则为窃位,使人臣举之而君不能用,岂不亦有负于大君之任哉?
三、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臧文仲大概是个做官不管事的人,他明知柳下惠贤良,却不给他官位。”
2、毛子水译:孔子说:
15.15
一、原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二、解读
1、张居正:躬自厚,是责己者厚。孔子说:“常人之情,恕己则昏,责人则明,此怨之所由生也。诚能厚于责己,而薄于责人,如道有未尽,只就自家身上点检,而于人则每存恕心、初不强其所未能,如行有不得,只就自家身上反求,而于人则曲为包容,初不责其所不及。夫责己厚,则其身益修;责人薄,则于人无忤。如是,人将爱敬之恐后矣,怨其有不远者哉?此修己待人之法,古帝王检身若不及,与人不求备,正此意也。
2、南怀瑾:这点很重要,也很难。躬就是反躬自问,自厚并不是对自己厚道,而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于别人错了的,责备人家时,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肃。这样处世做人,对长官也好,对同事也好,对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相反的,一个社会风气,到了乱的时候,往往是对别人要求重,对自己要求轻;要求别人特别严格,原谅自己轻而易举。所以孔孟之道,都是教我们反身而诚,责备人家要以宽厚存心,要求自己要以严格检点。
三、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责备自己多而责备别人少,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2、辜鸿铭译:孔子说:“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别人要求宽厚,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抱怨。”
15.16
一、原文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二、注释
1、如之何:就是如何之。怎么办?
2、末:无,没有,不。
三、解读
1、张居正:孔子说:“人之于事,必须思之审,而后处之当。若于临事之际,不仔细思量反覆裁度,说此事当如何处置,此事当如何处置,却只任意妄为,率尔酬应,似这等的人,于利害是非,全无算计,虽与之言,彼亦不知,任之以事,必至偾(fèn)事(坏事)。我将奈之何哉?”于此见天下之事,必虑善而后动,斯动罔弗臧,计定而后举,斯举无弗当,亦谋国者所当知也。(动罔弗臧:行动无不是善。罔弗,无不,臧,善,美好,)
2、钱穆注:“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审处之辞。末,犹无义。其人不知熱思审虑,虽圣人亦无如其人何也。
四、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想想‘怎么办,怎么办’的,对这种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2、傅佩荣译:孔子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
一、原文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二、解读
1、李炳南:郑康成注:“小慧,谓小小之才知。难矣哉,言终无成。”
终日成群相处,言不及义,不说有益的话,只喜欢表现小聪明,这种人难有成就,求学、办事,都无所成。
小慧,依《鲁论》作小惠。惠是慧的假借字,经典多通用。
2、南怀瑾:大家在一起,讲起话来,没什么内容,无正事可谈,谈闲话,讲些不相干的话,没有真正的人生观,现今社会上这一类的人不少,娱乐场所更多了。大家如此,社会精神已经瘫痪,没有文化精神了。可是更严重的是“好行小慧”,喜欢使用小聪明,厉害得很,目前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全世界到处都是“好行小慧”,盛行使用小聪明,孔子只有摇头了:“难矣哉!”叹口气,到了这个样子,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
三、译文
1、钱穆译:先生说:“相聚群居,终日不散,言谈不及道义,专好逞使小聪明,卖弄小才知,这真难了。”
2、毛子水译:孔子说:
15.18
一、原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二、解读
1、李炳南《论语讲要》:“郑康成注:“义以为质,谓操行。孙以出之,谓言语。”
“君子以义为本质,凡事都合乎义。而在办事时,又能以礼行之。虽然合义合礼,但不骄傲,而能孙出之。孙通逊,出言谦逊。”“不但如此,又以信实成其功。最后赞美一句:‘君子哉’。”
2、佛学四摄法: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
三、译文
1、孙钦善译:孔子说:“君子按照义来修养自己的品质,按照礼来行事,用谦逊的态度讲话,靠信实取得成功。这才是君子啊!’
2、李泽厚译:孔子说:“君子以正义为本质,通过礼制实行它,用谦逊的语言表达它,守住信任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15.19
一、原文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二、解读
1、南怀瑾《论语别裁》:这句话的意义,《论语》中已多次提到。孔子教人的中心,都在这个思想,他说只怕自己无能,没有真才实学,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换句话说,只要要求自己,充实自己。
2、《宪问》篇曰: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里仁》篇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4、格言:不怕无地位,就怕无德能。
三、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
2、傅佩荣译:孔子说:“君子责怪自己没有能力,不责怪别人不了解自己。”
3、钱穆译:先生说:“君子只愁自己无能,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
15.20
一、原文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二、解读
1、李炳南:疾字与病字相同,忧虑之意。没世,当没身讲。
君子忧虑,终其身,没有名誉给人称扬。
君子有名,必有其实,疾没世而名不称,意思是疾没世而无实际善行可称。
2、傅佩荣注:名:孔子说过“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可见君子须以仁成名。名随实而来,所以要在有生之年努力行仁。
3、《论语别裁》:这是一个大问题。司马迁写《史记》,在《伯夷列传》中,特别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孔子说,一个君子人、最大的毛病,是怕死了以后,历史上无名,默默无闻,与草木同朽。但是历史留名,谈何容易?我们研究历史哲学时,常问同学们,脑子里能记得几个皇帝的名字?一个人当了皇帝,就现实来说,那已经很够了吧!死了以后,不必多久,连名字都被别人忘了,人生的价值又何在?历代有那么多宰相,民间又记得几个?,历代有许多状元,我们知道了几个?而他们对于历史、对于国家社会贡献了什么?老百姓知道的少数历史人物,还是靠小说捧出来的,其他大多数的,有谁知道?所以,后世留名,谈何容易!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留了名。在功业上的历史人物,文天祥、岳飞,也是少数;至于其他功业上的历史人物,又有几人知道?从这里看人生,多渺小!在目前很短暂的一段当中去争名,上台去镜头上亮一下,有什么用?
一个真正的君子,都是要求自己,学问也好,一切事业也好,只问自己,具备了多少?充实了多少?努力了多少?一切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依赖别人,不要因人成事。在内省的修养方面,只问自己应对人如何,而不要求别人对你如何。
三、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君子引以为憾的是:临死时,没有好名声让人称述。”
2、杨伯峻译:孔子说:“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