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泰伯篇》读解8.13章—8.21章

(2016-01-14 08:16:46)
标签:

圣贤语录

警示语录

格言宝璧

传统文化

平安人生

8.13世治而有可行之道,世乱而有能守之节

一、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二、古今各家解

《论语别裁》:所谓“守死善道”就是守住这个信仰、这个主义,“善道”就是最好的道路,最好的思想原则。“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一个思想、一个信仰的问题。服从真理,要绝对笃信,还要好学。真理是不变的,不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不受区域环境的影响,也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动乱中的社会,不入也不可以停留。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他说如果真有救人救世的本事,而当前的机会不属于我的,你也没办法去救,那么先要保护自己,充实自己。所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在下面“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是进一步告诉我们,如果社会渐渐上了轨道,有才能的应该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倘仍无法贡献,还处在贫贱中,那就是身为知识分子读书人的耻辱。如果在一个动乱,不上轨道的社会中,安享富贵,或是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不正当的途径取来的,这也是不对的,可耻的。 论语讲要》:国家有道,而我贫贱,可见我无功劳,可耻。国家无道,而我富贵,此富贵如何得来?可耻。

朱熹注》: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碌碌庸人,不足以为士矣,可耻之甚也。

三、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明,  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2、刘全志译:孔子说:  “坚定信念,爱好学习,誓死守卫正义的大道。政局不稳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四、评论

李泽厚:儒、道之区别在此。因为有道无道对道家已无意义,不管政治好坏与否都应“避逃”,并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不可能有好的政治、国家或“天下”。儒家讲隐,讲藏,是为了韬晦保身,以便将来“达则兼济天下”,基调仍然是进取。但儒、道两家都很重视保全自己的生命,不主张胡乱去“献身”。“守死”即“死有重于泰山”(司马迁)之意。

 

8.14现代行政要到位不缺位不乱为

一、原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二、古今各家解

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被人认为是“违礼越位”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当代政治讲究的是依法行政,职权职责要到位,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不乱位。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更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官行政的第一要义是严守职责,首先应该做好本职的工作,而不应该对别人指指点点。

《集解》孔安国曰:“欲各专一于其职也”。 

《击壤诗》云:“安分身无辱,知机心自闲。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得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人生有三戒: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用过其才则害事,享过其分则丧身。

《诗》云:“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

三、译文

1、刘全志译:孔子说:  “不在那个位子上,就不考虑那个位子上的事。”

2、杨伯峻译:孔子说:“不居于那个职位,便不考虑它的政务。”

 

8.15真诚赞美乐

一、原文

子曰:师挚(1)之始(2),《关雎ju》(3)之乱(4),洋洋乎盈耳哉。

二、注释

(1)师挚:师挚是鲁国掌管音乐的太师,名挚。

(2)始者,乐之始。

(3)〈关雎〉:诗经《国风》之首篇,第一篇。

(4)乱者,乐之终。”《汉典》解释:“乐章的尾声叫做乱。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

(5)《关雎》之乱:《关雎》的乐曲用在乐曲结尾,所以说《关雎》之乱。

三、古今各家解

《《论语讲要》:孔子听师挚奏乐,自始自终,都感觉非常美,所以赞叹说:“洋洋乎,盈耳哉。”郑注:“洋洋盈耳,听而美之。”刘氏《正义》:“言听而知其美也。《汉书·延笃传》注,洋洋,美也。”

三、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当太师挚开始演奏的时候,当结尾演奏《关雎》之曲的时候,满耳朵都是音乐呀!”

2、毛子水译:孔子说:“太师挚的升歌,关雎的合乐,声音茂美得很!”

 

8.16何谓“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一、原文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二、古今各家解    

1南怀瑾论语别裁》

狂而不直”,有许多人狂,豪迈得很。但是假狂的人很多,内心不正直,歪曲心肠,这是一个大毛病。

侗而不愿”,看起来笨笨的,好像是很厚道的样子,但一个人貌似忠厚,而心里鬼主意蛮多,并不是真正的厚道。

“悾悾而不信”,有许多人自己是空空洞洞的,却不相信人家,也不相信自己,只是空空洞洞,莫名其妙的作一辈子人。

“吾不知之矣”,孔子说有这三种人,我不知道这个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这三种人:狂而不能直,老实相而内心并不厚道;再加上非常浅薄,浅薄到没有内容,还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又不好好求学。因此孔子很感叹。

2、朱熹《集苏氏曰:“天之生物,气质不齐。其中材以下,有是德则有是病。有是病必有是德,故马之蹄啮者必善走,其不善者必驯。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          

3、格言:

心平气和,千祥并集。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 

三、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爽,愚昧而不忠厚,无能而不守信。这种人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

2、李泽厚译:孔子说:“狂妄又不直爽,无知又不老实,无能力又不可信赖,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8.17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一、原文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二、古今各家解

《疏》:正义曰:此章劝学也。言学自外入,至熟乃可长久,故勤学汲汲,如不及,犹恐失之也,何况怠惰而不汲汲者乎?

《论语讲要》:这是两句话,不能作一句讲。学如不及,开始求学,好像追人,而有追不及的感觉。这是努力求取学业进步的意思。下句是讲勤学有得以后,必须温习,犹如得了一物恐怕遗失,所以说:“犹恐失之。”

学问之道,有大人之学,有小人之学。小人之学讲艺也,大人之学明道也。

三、译文

1、孔子说:“学习好像生怕赶不上,又怕丢失了。”

2、孔子说:“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急切,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

 

8.18 有天下而不与

一、原文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二、古今各家解

南怀瑾论语别裁》:在孔子的观念中,尧舜禹三代,统治天下,为全国的皇帝,“而不与焉”。心里没有觉得当皇帝可贵,而看得很平淡,真正做到只是服务,并不觉得权势可贵,因此这是真正的伟大,真正的崇高

三、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真是崇高啊!舜与禹拥有天下而不刻意去统治。”

2、李泽厚译:孔子说:“崇高啊,舜和禹的得到天下,自己并没去追求。”

 

8.19尧的道德成就如天一样高大

一、原文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二、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大哉”是孔子总赞尧帝为君之辞。巍巍乎,唯有天是如此高大。天之高大,唯尧能则之。孔注:“则,法也。”尧能取法乎天,尧即如天之大。荡荡乎,包曰:“荡荡,广远之称。言其布德广远,民无能识其名焉。”尧的大德广远无际,民众莫能名其状况。民所能名者,惟在“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而已。成功,文章,就是尧的各种事业典章,崇高焕明得可以看得出来。

2《论语别裁》:孔子叙述历史,自尧开始。他说伟大的尧,他的道德成就有如天一样崇高伟大,说尧的政治胸襟、政治器度,是效法天一样的伟大,只有付出,布施于大众,不期望收回一点。“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像海水一样波澜壮阔,浩瀚无边。他的伟大是无法以言辞形容的。“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说尧最伟大的成就,最伟大的光辉,是替中华民族开启了文化的传统。这一节是孔子评论上古历史哲学的观念非常推崇这三代。

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三、译文

1、辜鸿铭先生译:孔子说:“啊!作为百姓的统帅,帝尧*是多么伟大啊!啊,他的品德那么高尚,无人能及,只有他的伟大才可与上天媲美!他的伟大多么广阔无边,百姓对它真是难以言喻。他的功绩是如此伟大,他制定的礼仪制度是多么光辉啊!”

2、李泽厚先生译:孔子说:“伟大啊!尧!崇高啊!天!只有尧能仿效!广大啊!老百姓简直不知道如何赞美他!崇高啊,他的成功!光明啊,他的礼制文采!”

 

8.20成就大事业的,必有几个关键大才方可

一、原文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二、注释

(1)乱:《说文》:”乱,治也。”《汉典》: “本义:理丝。”有治理的意思。乱臣,就是治理之臣。

二、古今各家解

正义曰:此章论大才难得也。

南怀瑾:舜当时平定天下,留万古美名,靠他有禹、稷、契、皋陶、伯益五个好干部,天下就大治了。我们研究历史,可以发现无论古今中外,任何一代,真正平定天下的,不过是几个人而已。。汉高祖靠手里的三杰,张良、萧何、陈平而已。如旧小说上所说的“眼看他起高楼”的,也不过两三个人替他动脑筋,就搞起来了,不到十几年,拥有千万财产的都有;个人事业也是如此。所以人生难得是有德有能有本事的知己。个人事业也好,国家大事也好,连一两个知己好友都没有,就免谈了。

这里孔子对学生说,你们注意啊!人才是这样难得,从历史上舜与武王的事例看,可不就是吗?“唐虞之际”,尧舜禹三代以下一直到周朝,这千把年的历史,“于斯为盛”,到周朝开国的时候,是人才鼎盛的时期,也只有八九个人而已。周朝连续八百年的治权,文化优秀,一切文化建设鼎盛。但是也只有十个人把这个文化的根基打下来,而这十个人当中,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只有九人。但在周武王的前期,整个的天下,三分有其二,占了一半以上,还不轻易谈革命,仍然执诸侯之礼,这是真正的政治道德。

四、译文

杨伯峻译:舜有五位贤臣,天下便太平。武王也说过:  “我有十位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孔 子因此说道:“常言道:‘人才不易得。’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以及周武王说那话的时候,人才最兴盛。然而武王十位人才之中还有一位妇女,实际上只是九位罢了。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向商纣称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8.2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一、原文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然矣!

二、注释

1)无间然,间,空隙。无间,是无可非议 没有空隙,没有办法可以挑剔,挑不出禹的缺点,

(2)菲:薄,菲薄。菲饮食,很少,比较差的,普通的,不讲究的饮食。

(3)黻冕fú miǎn:古时天子临朝或祭祀,所穿的礼服名为黻,所戴的礼帽名为冕。

(4)沟洫:古时井田制,井间有灌溉水沟,大沟名为洫,沟洫代表农田水利。 

三、古今各家解

1、李炳南《论语讲要》:孔子赞美禹王的功德,表示对禹最感满意,所以说:“禹,吾无间然矣。”接之便举事实:禹王自己饮食菲薄,然而祭祀的祭品则必丰富,这是致孝;平常他只穿粗恶的衣服,然而朝衣则讲究华美,这是恭敬群臣;他不注重自己的宫室,所以宫室很卑,而尽力来为农民办理沟洫水利,以利农田,这是厚爱百姓。孔子说了这些事实以后,再加重其词地说一句“禹,吾无间然矣”。

2南怀瑾论语别裁》:孔子对禹是“吾无然矣”,没有一点办法可以挑他的毛病。可见孔子对他的推崇是多么的伟大。他说禹自奉这样节俭,又非常崇敬鬼神。当然由孔子这句话,可知禹王当时对于神秘的学问是如何的重视。“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时候,没有穿上礼服,完全和普通人一样,穿得破破烂烂,一年到头都在外面跑。但是他对政治的制度,国家的礼服,制定得美仑美奂。换句话说,我们的祖先,由穴居巢处,发明了衣服以后,还没有规定什么格式,到了禹王才制定格式。“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历史上记载,禹虽为皇帝,他住的宫殿,还只是一个茅草棚,所谓“茅茨土阶”,上面盖的没有瓦,只是一些草;前面的台阶,当然没有水泥,连石块也没有,只是用泥巴堆起来,“而尽力乎沟洫”,尽心尽力办好水利。孔子对禹有这三个观点,所以他说禹对于中国文化有这样大的贡献,实在无话可讲,没有一点可以批评的。

四、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禹,我对他没有任何批评啊。他吃得简单,对鬼神的祭品却办得很丰盛;他穿得粗糙,祭祀的衣冠却做得很华美;他住得简陋,却把全部力量用在沟渠水利上。禹,我对他没有任何批评啊。”

2、毛子水译: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了!他自己的饮食菲薄,而对于鬼神的享祀却很丰厚;他平常穿的衣服很坏,而祭祀时的礼服却很考究;他自己住的房屋很简陋,而对于人民农田水利的工程却能够不惜费用去做。对于禹,我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