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读解7.28章—7.38章

(2016-01-08 09:35:17)
标签:

警示语录

平安人生

传统文化

圣贤语录

格言宝璧

7.28学而知之,多闻多见

一、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二、古今各家解

南怀瑾《论语别裁》:这节话,孔子是说,“不知而作”有些人自己无知,一切不懂,却冒充内行去做了,他说他绝对不做这样的事。

“不知而作”,自己不知道,又硬充内行,那就更严重。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闻”字,包括了多读书、多听、多问。所谓学问,一边学要一边问,多请教人家,听人家的意见。听来的不一定对,还要有所选择。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是求知识学问的第二等人才。第一等就有天才,反应灵敏,如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张良为什么帮助汉高祖?他最初自己要出来反抗秦始皇,行刺不成,最后遇到刘邦。有人问张良,为什么愿意帮助刘邦?张良说,我所有的意见,别人都不懂,只有刘邦懂,所以愿意帮助他。刘邦也的确有领导的天才,像韩信有一次不出兵,派一个人来见刘邦,要求封韩信为假王——三齐王。刘邦一听气了,桌子一拍,正要大骂。张良、陈平在桌子下踢了他一脚。刘邦本已骂出口了:“他妈的……”可是被他轻轻一踢,立即改口。从这件事看,张良不用说话,轻轻踢他一脚就懂了。可是像我们,别说轻轻踢一脚,就是把屁股打烂了,还是不懂。自己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学问,就是“不知而作”的,那就完了。不是天才,学问怎么来呢?多听人家的,多看、多经验、多跟人家学,这就是“知之次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三、译文

1、辜鸿铭译:有—次,孔子说:“有些人或许会提出他们自己都不甚理解的理论。我从来不做这样的事情。无论读什么、学什么,我总是选择并采纳最优秀的东西;无论看到什么,我总是把看到的记下来,这或许是次一等的智慧。”

2、杨伯峻译: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种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7.29 有教无类,来者不拒

一、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二、古今各家解

《集注》:互乡,乡名。其人习于不善。难与言。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人很难讲话,没有办法和他们讲话。

《论语别裁》:孔子接见了互乡一个年轻人,“门人惑”,这三个字多严重?学生们都奇怪,怀疑老师怎么和这个地方的人讲话。到底孔子与众不同,他告诉学生们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肯求上进的人,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不要使人没有进步的机会,不能使人退步。“唯何甚”,孔子对学生说,你们太过分了,怎么这样一种狭隘的胸襟和态度?孔子在骂学生,我们自己也要反省:有时我们觉得某人不好,当他真的做了好事,我们仍不愿认为他好,人的心理往往会有这种毛病。“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孔子说,即使是一个坏人,他能够自己反省过来,等于洗了一个澡一样,把自己弄得很干净,来求进步。只要能够这样,不就好了吗?如果说昨天有一点错误,今天即使有了好的表现,却仍不以为然,那世界上就没有一个人可以做朋友,也没有一个人才可用了。这一段是说教育的态度,也是说自己度量的培养。 

三、译文

1、杨伯峻译:互乡这地方的人难于交谈,一个童子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疑惑。孔子道:“我们赞成他的进步,不赞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过?别人把自己弄得千干净净而来,便应当赞成他的干净,不要死记住他那过去。”

2、傅佩荣译:互乡的人很难沟通,有一个少年却得到孔子的接见,学生们觉得困惑。孔子说:“我是赞成他上进,不希望他退步,又何必过度苛责?别人修饰整洁来找我,我就嘉许他整洁的一面,不去追究他过去的作为。”

 

7.30 子曰:仁远乎哉?

一、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古今各家解

1、《论语别裁》:仁义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只要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就可达于仁道,不要去向外驰求。

2、格言:有补于天地曰功,有关于世教曰名,有学问曰富,有廉耻曰贵,是谓功名富贵。

君子胸中所常体,不是人情是天理。君子口中所常道,不是人伦是世教。君子身中所常行,不是积德是善行。

三、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道:“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2、傅佩荣译:孔子说:“行仁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7.31人不言君亲之恶

一、原文

陈司败(1)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2)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3),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4)。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二、注释

(1)陈司败:孔曰:“司败,官名,陈大夫。昭公,鲁昭公”。

(2)巫马期:孔曰:“巫马期,弟子,名施。《仲尼弟子列传》:  ,“巫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  

(3)党:相助匿非曰党。

(4)吴孟子:鲁君娶的吴女,应称“吴姬”,但这个称呼明示昭公违反同姓不婚的礼制,所以改称为“吴孟子”。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孔子至陈国,陈国之司败,位如司寇之官,问孔子,鲁昭公知礼乎。鲁昭公是周公之后,吴是泰伯之后,泰伯是周公伯祖,昭公与吴俱为同姓,依周礼不能通婚,而昭公娶吴女为夫人。孔子答曰知礼。司败不敢再问,俟孔子退,揖孔子弟子巫马期,姓巫马,名施,号子期,少孔子三十岁——作揖行礼,而使进之,曰,吾闻君子不私相阿党,然而君子亦党乎,鲁昭公娶于吴,为讳娶同姓女,不称吴姬,只称谓吴孟子,如曰鲁君知礼,则谁不知礼耶。巫马期以此语告孔子。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2、《论语别裁》: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据我所了解,真正了不起的君子,是没有偏私的,不对自己存私心的。你老师孔子,是一代圣人,了不起的君子,可是他也免不了私心。我刚才问他鲁昭公娶了吴国的一个女子作太太,取名吴孟子——古代是同姓不结婚的。吴国与鲁国是周公之后,依礼是不能通婚。鲁昭公这样做,是不是知礼?你老师说他知礼,假如鲁昭公是知礼,各个都知礼了,还有哪一个不知礼?你们老师还是有私心啊!

3《卫灵公》篇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礼记·坊记》篇曰: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

《史记.仲尼弟子传》曰: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也,礼也。

四、译文

1、《论语今读》译:陈司败问:“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走后,陈对巫马期作了个揖,走近一步,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难道君子也偏袒吗?昭公在吴国娶亲,是同姓,叫她吴孟子。昭公懂礼;那谁不懂礼?”巫马期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只要有过错,别人一定知道。”

2、《论语今注今译》:陈司败问道:  “昭公懂礼吗?”孔子说:  “懂礼。”孔子离开以后,陈司败请巫马期上前,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阿私的,难道君子也阿私吗!鲁君娶了吴女,因为鲁和吴是同姓,所以避开‘吴姬’的称号而叫为‘吴孟子’。鲁君如可算懂得礼,还有谁不懂得礼!”巫马期把陈司败的话转告孔子。孔子说:“丘真幸运!如果我犯了过失,人家一定会知道的。”

 

 

7.32子与人歌而善

一、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二、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古时宴客,有歌有和,礼也。孔子与客人歌,若见歌之善者,必请客人再歌一次,然后自己和之。圣人虚心学习,于此可见一斑。古人和诗,亦是礼,今人不会诗,令人和之,则失礼矣。

2、格言: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随缘;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三、译文

1、《论语今读》: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唱一道。

2、傅佩荣《译解论语》: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怀时,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一遍。

 

 

7.33躬行君子

一、原文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二、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文是文章典故,莫是勉强之义。孔子谦曰,论及文章典故,吾勉强犹如他人,若言所为之事皆合君子之道,则吾未能也。

2、格言: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三、译文

1、《论语译注》;孔子说:“书本上的学问,大约我同别人差不多。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成功。”

2、《论语今注今译》:孔子说:“求知,我还赶得上人家;至于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自觉还没有什么成就。”

 

7.34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一、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1)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二、注释

(1)可谓云尔:云尔,犹云如此说,即指上文不厌不倦言。差不多可以这样说。

(2)公西华: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别裁》:中国文化,在三代以后,便建立了一个做人的最高标准,就是圣。和印度的佛、中国的仙、西方文化的神,差不多同一个观念。圣之次为贤,贤者也就是君子。再下来是仁者。过去老一辈的人写信给朋友,尊敬对方的人品时,往往称呼“某某吾兄仁者:”或“某某仁者:”对平辈、晚辈、长辈都可以用,这是很尊敬的称呼。所以孔子说,圣者的境界与仁者的境界,这种修养我怎么敢当?实在没有达到,那高得很,我还差得远。不过虽不是圣人,不是仁者,我一辈子朝这条路上走,总是努力去作,而没有厌倦过。至于学问方面,我永远前进努力,没有满足或厌烦的时候;我教人家,同样没有感觉到厌倦的时候,只要有人肯来学,我总是教他的。只有这两点,我可以说是做到了。他的学生公西华听了说,老师!这正是我们做学生的,一辈子也无法学到的地方。

因此“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这两点表面看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当年纪大的时候更不易做到。而孔子讲这两句话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当时的人都已经称他圣人、仁者。但孔子一直到死的时候,始终还在救世救人的目标上努力去做,这就是圣人的表征。

2、格言:立身行己,是我主张。言行拟之古人,则德进。功名付之天命,则心闲。

四、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说道:“讲到圣和仁,我怎么敢当?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教导别人总不疲劳,就是如此如此罢了。”公西华道:“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2、傅佩荣译:孔子说:“像圣与仁的境界,我怎么敢当?如果说是以此为目标,努力实践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那么或许我还可以做到。”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生没有办法学到的。”

 

7.35子疾病子路请祷

一、原文

子疾病(1).子路请祷。子曰:“有诸(2)?”子路对曰:“有之。《诔》(3)曰:祷尔于上下神衹(4)。”子曰:“丘之祷久矣(5)。

二、注释

(1)疾病:生病,轻者叫疾,重者叫病。疾病二字连用,是病重的意思。

(2)有诸:诸,之乎的合音。

(3)诔:lěi,祈祷文。

(4)祷尔于上下神祇:这是子路引用的祈祷文。祇,音qi。古代称天神为神,地神为祇。

(5)丘之祷久矣:孔子认为自己的言行都合乎神明,所以说自己已经祷告很久了,意思是无须再向神祇祷告。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孔子病得很重,子路祷告鬼神,请求保佑孔子病愈。后来孔子病好转了,听说病中子路为他祈祷,就问:“有祷请于鬼神这回事吗?”子路对答:“有这回事”,随又补充说:讄辞说,“向天地神祇祈祷”。孔子便说:“何能等到病时,我自己很久就在祈祷了。”

2、《省心录》: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忍辱者,天不能祸。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材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

四、译文

1、杨伯峻译:孔子病重,子路请求祈祷。孔子道:“有这回事吗?”子路答道:“有的;《诔文》说过:‘替你向天神地祇祈祷。’”孔子道:“我早就祈祷过了。”

2、傅佩荣译: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示要做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说:“有的,《讄lěi文》①上说:‘为你向天神地祇祷告。”’孔子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啊!”

(①为生者祝祷求福是“讄”,纪念死者才用“诔”。本章据此而改正。—傅佩荣《译解论语》注)

 

7.36与其不逊也宁固

一、原文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二、注释

(1)孙:同“逊”,恭顺。不孙有越礼的意思。

(2)固:鄙陋。这里有达不到礼的要求的意思。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奢是奢侈。孙与逊音义相同,不逊就是不恭顺。俭是节俭。固是鄙陋。

奢侈则不恭顺,节俭则鄙陋,与其不恭顺,还不如鄙陋好。

这是讲礼,奢侈与节俭都不合乎中道。奢侈失之太过,节俭失之不及,但是奢侈不逊,便是傲气凌人,后来必召祸患,节俭固陋遭人讥评而已,两者比较起来,不逊过失大,固陋过失小。所以孔子主张宁愿固陋。

2、《论语别裁》:做人与其开放得过分了,还不如保守一点好。保守一点虽然成功机会不多,但绝不会大失败;而开放的人成功机会多,失败机会也同样多。以人生的境界来说,还是主张俭而固的好。

3、薛文清云:国以逸欲而亡,家以逸欲而败,身以逸欲而为昏愚,故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古语云:气象要高旷,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不可枯寂。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四、译文

1、傅佩荣译:孔子说:“奢侈就会变得骄傲,俭约就会流于固陋。与其骄傲,宁可固陋。”

2、李泽厚译:孔 子说:“奢侈的人不谦逊,节俭的人固执。与其不谦逊,宁肯固执。”

 

 

7.3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一、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注释

钱穆《论语新解》:坦,平也。荡荡,宽广貌。君子乐天知命,俯仰无愧,其心坦然,荡荡宽大。戚戚,蹙缩貌,亦忧惧义。小人心有私,又多欲,驰竞于荣利,耿耿于得丧,故常若有压迫,多忧惧。本章分别君子小人,单指其心地与气貌言。读者常以此反省,可以进德。

二、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坦荡荡,是说君子的心境平坦广大。长戚戚,郑康成注为多忧惧。小人亦有坦荡荡处,无忌惮是已。君子亦有长戚戚处,终身之忧是已。 这章书是孔子辨别君子和小人两种相反的心理。君子何以坦荡荡,小人何以长戚戚,李二曲《四书反身录》,解释得很好,“君子不为名牵,不为利役,便俯仰无愧,便坦荡自得。小人不为名牵,便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便是长戚戚。

2、格言:处草野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小;居廊庙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大。不愧父母,不愧兄弟,不愧妻子,君子所以宜家。不负天子,不负生民,不负所学,君子所以用世。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

三、译文

1、李泽厚译:孔子说:“君子心怀宽广,小人老是烦恼。”

2、刘全志译:孔子说:  “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忧愁悲伤。”。

 

7.38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一、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二、古今各家解

1、《论语讲要》:普通人,温与厉不能兼而有之,威又必然带猛,恭敬便显得拘束不安。孔子不然,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有威仪,但不凶猛。恭而有礼,但无拘束,一切安详自适。这是记孔子德行自然显露的情形。

2、《论语别裁》对任何人都亲切温和,但也很严肃,在温和中又使人不敢随便。第二是威而不猛。说到威,一般人的印象是摆起那种凶狠的架子,这样并不是威。真正的威是内心道德的修养,坦荡荡的修养到达了,就自然有威。尽管是煦和如春风,而在别人眼中,仍然是不可随便侵犯的。

学问好的人,内心的修养表达在外面的,就是这样的情形,而以孔子来作为榜样,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有庄严的温和,有自然的威仪而并不凶狠,永远是那样安详而恭敬的神态。

三、译文

1、李泽厚译:孔子温和而严肃,有威仪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

2、杨伯峻译: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