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读解4.2章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2015-11-21 10:43:28)
标签:

圣贤

仁人

仁德

处仁

安仁

4.2章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一、【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二、【注释】 

(1)约:穷困、困窘。 朱子《集注》:约,穷困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三、古今各家解

1、《论语注疏》:“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者,言不仁之人不可令久长处贫约,若久困则为非也。

2钱穆《论语新解》: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心不在境。外境有约有乐,然使己心不能择仁而处,则约与乐皆不可安。久约则为非,长乐必骄溢矣。仁者,处己处群,人生一切可久可大之道之所本。乃一种心境,亦人心所同有,人心所同欲。桃杏之核亦称仁,桃杏皆从此核生长;一切人事可久可大者,皆从此心生长,故此心亦称仁。若失去此心,将如失去生命之根核。浅言之,亦如失去其可长居久安之家。故无论外界之约与乐,茍其心不仁,终不可以久安。安仁者此心自安于仁,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也利仁者心知仁之为利,思欲有之。

3、南怀瑾《论语别裁》:孔子说假使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处约,约不是订一个契约,约的意思和俭一样。就是说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处在简朴的环境中。所以人的学问修养,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可以不改其乐,不失其节。换句话说,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到了功名富贵快乐的时候忘形了,这就是没有仁,没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贫穷困苦的环境就忘了形,也是没有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者利仁。”如真有智慧、修养到达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失意之间,就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四、【译文】 

1、辜鸿铭《讲论语》译:孔子说: “缺乏高尚品德的人不能长久忍受生活的贫困和不幸,也不能享受持久的荣华富贵。品德高尚的人在家也具有高尚的品德,聪明人会发现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非常有利的。” 

2、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