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五:白谦慎《与古为徒与娟娟发屋》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2-01-02 11:11:11)
标签:
杂谈 |
白谦慎此书提出了当代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书法的继承,是继承传经典中的精英文化,还是要继承非经典中的平民文化?对当代书法中出现的以“民间书法”为源头的潮流提出了一系列的拷问。全书最后没有作出明确的答案,但留给我们广泛的思考余地。我把各章的标题与主要意思摘录如下,以便将来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第一章
第二章
旧见猛将标告示日子“初六”,奇奥不可言。尝心拟之,如才有字时。又见学童初写仿时,都不成字,中而忽出奇古,令人不可合,亦不可拆,颠倒疏密,不可思议。才知我辈作字,卑陋捏捉,安足语字中之天!此天不可有意遇之,或大醉后,无笔无纸复无字,当或遇之。(《傅山全书》第一册,862页。)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真奇怪:今天的书法家为什么不学当代“不规整”的书迹?
第十二章 王小二的“普通人书法”——一个虚构的故事。
第十三章 《娟娟发屋》为什么不可学?
第十四章 平民和精英。究竟什么是书法的平民精神呢?它指的是某种精神气质还是某种形式特征呢?书写上“平民精神”是由书写着的社会身份决定的吗?如果是的话,平民写得字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具有“平民精神?既然如此,是否有必要向身为平民的书法爱好者提倡什么“平民精神”?如果说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是带有“平民精神”的“民间书法”和具有“贵族精神”的名家书法相结合,岂不是“平民精神”要和“贵族精神”合流?如果“平民精神”指的是形式特征,那么,这“精神”二字还包括不包括对平民生存状态的关怀?它和我们所说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关系?
第十五章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娟娟发屋》会不会有一天也像吴昌硕的匾那样高悬在博物馆内呢?今天不可能,五百年,一千年后又会怎么样呢?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