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学生》读后感
(2023-02-27 21:43:47)五年级的孩子,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叛逆。
最近在和几个家长沟通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叛逆”。对于孩子叛逆这件事情,其实自己也很困扰,也不知道该如何来缓解家长的这种焦虑,如何来和家长们谈“叛逆”这件事情。
为什么老师和家长常常会对于青春期的孩子那么无奈?怎样才能读懂学生?怎样才能读懂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或许,在《怎样读懂学生》这本书里能寻找到答案。
这本书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杨敏毅和谢晓敏老师根据他们做过的心理咨询案例汇编而成的。整本书涵盖了很多咨询案例,初看时感觉很像我们的叙事,只是多了一些聆听手记;再看时,感觉书中写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案例,更多的是背后的反思,阅读的过程也是读懂孩子的过程。
在几个篇章中,我关注较多的还是“亲子关系:叛逆与包容”这一辑。对于进入青春期是孩子来说,只有家长给予足够的理解、信任和关注,他们才能将积极的愿望转化成为美好的结果。当看到肖魏爸爸想用激将法促进肖魏发奋学习时,不禁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孩子们。我们有些家长也喜欢用“激将法”去刺激孩子,比如说“某某某比你优秀多了”“你一点儿用都没有”等等,当这些话说出来的时候,一定程度上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的。虽然现在班里的孩子还都是小学生,不至于像肖魏那样和父亲针锋相对,但是久而久之,估计也会造成如肖魏那样的问题。所以,在亲子关系中,我们还是要正确表达爱。
书中还有一个词引起了我的注意:童年创伤。书中讲到的童年创伤可能是一部分,而我们接触到的或许还有很多情况。记得以前班里有个孩子,因为从小失去父亲,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还出现了不想上学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她对于新的人或物似乎都很难接受。到后来,我和她的关系是经历了种种故事后才趋向一种美好的状态。而对于童年的创伤,我想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更多的还是来自原生家庭,家庭的离异、不和睦、不理解,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
书中很多故事基本是和高中生有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似乎也会多许多。然而,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确实也不容忽视。我想,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关爱,多一点理解,或许,孩子就能多一点坚强,多一点勇敢,多一点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