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维影响教育》读后感

(2022-12-30 14:19:48)

最近家里的状态,导致没有精力去好好读书。对于《思维影响教育》这本书,就只能简单谈谈自己在看了书中《什么是好的课堂》这一章后的一些小想法。

什么是好的课堂?我相信,很多踏上教师岗位的人都会思考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许久。《思维影响教育——给教师88个批判式思考》一书中,就提到了什么是好的课堂,给我们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

这本书是徐明老师行走一线学校的观察笔记,围绕思维与课堂、思维与德育、思维与课程、思维与教科研等,提出不少原创性思考。比如,可否让孩子在课堂上“撒点儿欢”?对于这个问题,自己也是有矛盾的。一方面我希望孩子们能认真听讲、整齐划一;另一方面我又希望他们能跳出禁锢、发散思维。

要分数还是要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区分好课堂和不太好的课堂的关键尺度。这个度到底在哪里,还是要考验我们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艺术。比如,小组学习时,尽量控制音量,结束小组交流后就安静地端坐,不需要特意大声汇报自己小组的学习进度,否则可能会影响或打断其他小组的学习和思考过程。轻松、自信、自然的状态下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因此形式主义的作秀和真正的好课堂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距离,叫动静相宜。

还有一个比较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课堂多讲、少讲的临界点到底在哪里?书中说到:传统课堂一直被诟病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太多。这个问题在我们身边就常会发生,比如去听青年教师上课、比如自己上课,常常会发现讲得太多。然而,如果要少讲,讲些什么?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弄懂?其实也一直挺困扰自己得。徐明老师在书中说到,要看为谁讲,看讲什么问题,看怎么讲。多讲还是少讲,是一个问题,其实还是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与思考。

这本书的很多地方都在讲思维,教学的改革,思维的训练还是不能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才使得课堂更有层次感。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不同,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困难,那么这堂课才算得上一堂好课,学生们才能在课堂中真正做到有所得。

思维的训练不可能使一蹴而就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我们老师首先得学会思考,通过和学生间的磨合,了解学生的同时,更要学会思考如何设计适合他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有效的帮助他们提升思维能力。“一个教师若有习惯性思维控制了自己的行动,由种种盲目迷信的奇怪意念住到了自己的思维,指望他训练学生的思维就没有了发生的可能……”所有的转变落实到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相应的教学才有可能“教会学生思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