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与《陶传》同读

标签:
文化野藤斋张仁贤 |
分类: 野滕斋桑榆笔记 |
1
据《南史·宋本纪》记载,元嘉三年(公元426年)秋,“旱且蝗”。
祸不单行,旱灾未去,蝗灾又至,把个归隐田园的陶渊明饿得两眼发绿。有一天,他不得不出门去乞讨了。
那时候的人还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那天行乞之事自然没有日记记下来。但是他把它写在诗里了。这首诗就叫《乞食》。诗的开头两句是: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说饥饿把我赶出家门,但自己决不定究竟应去哪家乞讨。又遭旱灾,又遭蝗灾,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能去求谁呢?
接着说: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行行重行行,过了一个村,又过一个村,来到了这个村庄(里犹村也),依稀想起曾经与这里的一个人有过一面之交,印象中此人不错,于是举手敲门。待到敲开了门,觉得自己是为谋食而来的,不由支支吾吾说不清话了。“拙言辞”三字写尽当时的窘态。
接着道: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期?
还好,那人不用陶渊明说,就明白来意,而且立刻送上一袋子米。渊明很高兴,用反问“我的预期怎么会落空”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诗接着又道: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卮。
情欣新知劝,言咏遂赋诗。
不但有所遗(wèi)赠,而且还请渊明吃老酒。渊明许多时候连一粒饭米糁都没有落肚了,哪来酒喝?现在有酒,自然酒来杯尽,喝它个痛快。而且两个人又说得投机(“谈谐”),吃到太阳下山,也谈到太阳下山。那个人成了老陶的“新知”,新知不断劝酒,老陶的心情更为之喜悦。“情欣新知劝”,谓“情为新知之劝而欣”也。两人还说起诗歌来(“咏”指诗歌),于是老陶便赋诗。也许,主人也赋诗。“赋”有吟诵和创作二义。这里确不定是吟诵还是创作。不管怎么吧,两个人是“乐莫乐兮新相知”了。
接下去道: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这两句用了韩信的典故。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载,韩信钓于城下,有一位漂洗绵絮的老妈妈听见他肚子咕咕叫,就分饭给他吃。后来韩信封为楚王,到下邳(故地在今江苏宿迁境)就国,立即找来漂母,赐她千金。渊明用此典故,一则表示感谢;二则表示愧意,惭愧自己不能报恩。
再接下去是诗的压末两句,道是: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衔戢(xián jí)”,谓心存感激。“衔”与“戢”都是藏敛之意,指藏于心中。“知何谢”,谓不知如何感谢。“知”作“不知”讲,后来孟浩然也用。“花落知多少”,谓花落不知多少也。“冥报”是死后报答的意思。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临死命其子魏颗以妾殉葬,魏颗不从命而嫁妾。后魏颗与秦国力士杜回战,见一老人结草使杜回仆地,遂获之。魏颗夜梦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妇人之父。”见《左传》宣公十五年。老人是死了之后代女儿报答活命之恩的,所以叫“冥报”。
“贻”也是“报”,“冥报以相贻”是说我将以“冥报”之法来报答你。
当时渊明已老,他预知自己来日不长,生前不能相报,所以只好说“冥报以相贻”。翌年,即元嘉四年(427年),渊明果真死了。
2
乞食,就是讨饭。讨饭的人称作乞丐,上海喊作“叫花子”(叫念gào,花念h)。本应写成“叫化子”的,但上海人这个“化”字不念去声,却念阴平,所以只好写成“花”。“化”而读“花”,盖音谬也。
讨饭的行业一向不算体面。直到当代作家金庸先生笔下大写丐帮的烈烈轰轰,方才让人换一只眼去看。
然而历来是不以行乞为荣的。只要读《史记》,司马子长没有给伸手大将军写列传,便可知晓了。
陶渊明讨饭,实出无奈。“饥来驱我去”,他是被驱赶着去求乞的。他的肚皮驱赶他,家里的冷锅冷灶也驱赶他。他有五个儿子,偏偏个个没能耐。没能耐,也不能把他们给饿死呀!
他叩开了人家的门,该求乞了呀,可他结结巴巴却说不出话来了。这又不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怎教他不“拙言辞”呢?
3
陶渊明的诗,在东晋和南朝时,是不为人所重视的。锺嵘《诗品》仅列之为中品,刘勰《文心雕龙》竟只字不提。大约从唐朝起,方始为人看重;而最最看重他的,是北宋的苏东坡。东坡在《与苏辙书》里称扬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并且将所有的陶诗一首一首都追和(hè)过,留下《苏东坡和(hè)陶诗》二卷。
但东坡对渊明这首《乞食》,于感慨之馀,却颇有微词。其《书渊明乞食诗后》云:“渊明得一食,至欲以冥谢主人,此大类丐者口颊也,哀哉哀哉!非独余哀之,举世莫不哀之也。”“以冥谢主人”,盖夺一“报”字,当是“以冥报谢主人”。“口颊”,即口气。东坡因渊明此诗有“冥报以相贻”句,觉得很像乞丐口气,所以“哀哉哀哉”。东坡哀的是“大类丐者口颊”,可见东坡认为在诗里说出讨饭叫花子的话来,是很没面子的。
东坡同情渊明穷得丁当响,饿到前胸贴牢背脊骨,为他的痛苦悲哀,但不愿意听见渊明在诗里说出大类叫花子讨饭口气的话来。
一个敢说,一个连听别人说都觉得没面子。这就是陶渊明是陶渊明,苏东坡是苏东坡,苏东坡再学陶和(hè)陶也成不了陶渊明的缘故吧?
4
明朝的黄廷鹄(hú。胡沃切)也觉得没面子,于是想个法子为陶渊明遮羞,其评注《诗冶》说:“非真乞食也,盖借给(jǐ。居立切)园行径,以写其玩世不恭耳!”
“给园行径”,就是和尚托钵行乞。陶渊明不信佛。庐山释慧远结莲社,共期死后入西天极乐世界,诚邀渊明加入,渊明不愿。他又怎么肯“借给园行径”呢?况且,渊明只是一味率真,何尝“玩世不恭”耶?
黄廷鹄真是瞎三话四!
5
明朝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锺惺(字伯敬)和谭元春(字友夏)一起评选《古诗归》,伯敬赞《乞食》云:“偏有此等事,为陶诗中题面之光。”认为陶集里有此一篇《乞食》,全部陶诗都有光彩。友夏也说:“昔人称渊明有则终日留宾,无则沿门乞食,有无取与之间,皆有理趣存乎其间。”把话也说过了头。
陶渊明并不富裕,他只是偶尔“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罢了,说不上“有则终日留宾”。他“饥来驱我去”,亦并非“沿门乞食”,而是只找一个人去的。
6
陶渊明自己也是认为乞食并不是大有光彩的事,要不然,他怎么叩开了门又“拙言辞”了呢?
陶渊明写这首诗,记下这件事,正如清人温汝能在《陶诗汇评》里说的:“因饥求食,是贫士所有之事,特渊明胸怀,视之旷如,固不必讳言之耳。”
在陶渊明看来,因饥求食,并非光彩,亦不必讳言,既有其事,不妨写进诗里。
这就是陶渊明!
换个人,就要瞒瞒匟匟(苦浪切,藏也)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川有个姓魏的大作家,在报上撰文,宣布即将出版自己的日记。写日记是为了出版捞钱,真正古怪。但如果这位古怪作家有天手拿打狗棍讨饭,他会把它写进日记里去发表吗?
7
单读《乞食》,怎样讲,也讲不清陶渊明。我们应该再读读昭明太子所撰《陶渊明传》。
这篇传里有这么一段话:“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同挥)而去之。”
谭道济往候的时间,昭明太子认为是渊明在“州召主簿不就”之后,这是搞错了。
查《宋书·文帝纪》和《宋书·檀道济传》,檀道济任江州刺史,时在宋文帝元嘉三年丙寅(426)五月,也就是陶渊明写《乞食》的这一年。而往候陶渊明,当在其接任江州刺史之后。袁行霈先生《陶渊明年谱简编》说是元嘉四年,大概是对的。
元嘉三年,因为旱灾加蝗灾,陶渊明不得不去向村人乞了一次食。翌年,元嘉四年,渊明家中依然缓不过气来,他甚至“偃卧瘠馁”,连行走亦乏力了。此时江州刺史谭道济来看他,“馈以梁肉”,他不但不受,还“麾而去之”。
为什么?檀道济不仅接任江州刺史,而且还做了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是刘宋新朝的新贵。
温汝能说:“盖渊明耻事二姓,自甘穷饿,不乞于权贵,而乞于田野,所谓富贵利达,不足以动其中也。渊明之乞,其诸(或者)异乎人之乞与?”这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将《乞食》与《陶传》同读,我们看到死前一年,陶渊明曾去叩开过一位村人的门,向他乞食;死的那年,已经“偃卧瘠馁有日”,新贵“馈以粱肉”,而渊明竟“麾而去之”。
不用再讲了,一个活生生的陶渊明已经站在我们面前了。
2018年6月2日http://s11/mw690/002Bez0qzy7lg9iHfzY1a&690
http://s10/mw690/002Bez0qzy7lg9wJvfz39&690
http://s13/mw690/002Bez0qzy7lg9z5GVK0c&690
http://s8/mw690/002Bez0qzy7lg9qpOd127&690
http://s3/mw690/002Bez0qzy7lg9GbwfU0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