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诗两种“归鸟”意象

(2018-06-12 20:21:26)
标签:

文化

野藤斋

张仁贤

分类: 野滕斋桑榆笔记

1

我国古代文论有个术语叫“意象”。它指的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比如说“狼子野心”,“狼子”就是一种意象。又如“哈巴狗”,在动物哈巴狗身上重合着某种人的形状。

陶渊明诗文里的“归鸟”,多指飞回旧林的鸟,鸟身上泛溢出来的是归隐者的情怀。

在这里,归隐者与归鸟合而为一,人的意愿借鸟的归飞得到体现。

其《饮酒》诗云:“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因值孤生松,敛翮终来归。”又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又云:“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其《咏贫士》诗云:“迟迟出林翮,未夕已复归。”

其《读山海经》诗云:“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其《归去来兮辞》亦云:“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上述诗句文句里的鸟,都是“归来之鸟”,其喻意不言自明。

2

渊明有一首四言诗,诗题即为“归鸟”,凡四章,每章皆以“翼翼归鸟”起唱。“翼翼”,王瑶先生说是“行列布散貌”,逯钦立先生说是“飞翔悠闲貌”,袁行霈先生说是“和貌”。总之,是鸟群飞行貌。

其首章八句如下: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远之八表,延憩云岑。

和风不洽,翻翮求心。

顾俦相鸣,景庇清阴。

简单解释一下。“晨去于林”,是说鸟儿们早晨从林子里飞出去。飞出去做什么呢?要飞到遥远的地方(“八表”)去,想憩息在高峻入云的山峰上(“延”,高也)。但是遇上了狂风。“和风不洽”,是说没有遇上春风(“和风”指春风,“洽”是会合之义,相遇之义)。没有遇上春风,说得平和,实际就是说遭遇暴风。遭遇暴风,这才醒悟过来:外面的世界去不得。于是要翻转翅膀往旧林飞了。大家相顾,互相呼唤,要回去再隐身在旧林清凉的树荫里。“景”同“影”,“景庇”指隐身。“阴”同“荫”,树荫是也。“求心”二字不讲,卖个关子,到下面再说。

3

读了这一章,一个疑问就“拍搭”跳出来:既然是“晨去于林”的,怎么说是“翼翼归鸟”呢?“去”(离开之谓也)与“归”(回归之意也)打起了相打。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难道写诗也“神志无主”么?

千百年来,注解陶诗的,无虑上百家。在下赅不全,只有《陶渊明诗文汇评》(中华书局,1961),王瑶编注《陶渊明集》,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以及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集笺注》。有这四本,其实也够了,前人的注与评,基本上都收入了。

于是认真看这四本书,想解决这疑问。遗憾,竟没有给这首诗的“归鸟”二字作的注。四本书里没有,也就是说,千百年来,从没有人为这首诗的“归鸟”两字作过注。

4

古诗文读本,分注解本与注译本两种。译则又分意译与直译两类。

不可能字字都注,译可对注起个补缺作用。但这是就直译而言的。意译则不然,它可以绕过一些词去,只以译笔的文采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有些读者过分欣赏译文,反而如成语所说“买椟还珠”了。

单单作注,或只是作意译,对原文的一些字词是会或有意或无意地忽略过去的。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句中的“归鸟”一词,就是被人忽略了的。忽略了一千多年,到王瑶先生,到逯钦立先生,到袁行霈先生,也都没有注意到。

没有注意到,不给出别的解释,那就是认为此诗的“归鸟”,就是前面所引《饮酒》诗里“敛翮终来归”“飞鸟相与还”“归鸟趋林鸣”的“归鸟”,就是《咏贫士》诗里“未夕已复归”的“归鸟”,就是《读山海经》诗里“众鸟欣有托”的“归鸟”,也就是《归去来兮辞》里“鸟倦飞而知还”的“归鸟”。

是邪非邪?

如认为是,那么又说“归”又说“去”,岂不是在唱小热昏么?

5

http://s13/mw690/002Bez0qzy7lcWFqSfy9c&690

它还有一个引申义(或者说是由返回”义再引申),就是“向往”。《广雅·释诂一》:“归,往也。”成语有“万众归心”,“归心”云者,谓“心向往之”也。《诗·大雅·酌》:“岂弟(恺悌)君子,民之攸归。”“民之攸归”,谓“民心所向往”也。《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归大王”,谓“向往大王”也。

“翼翼归鸟,晨去于林”的“归鸟”既不能作常义“返回旧林之鸟”讲,那就只能作“向往远方之鸟”讲了。

这样讲能讲通吗?能!

它们不满足于旧林里的生活,它们“远之八表”,向往去“延(高)憩云岑”。

这些“向往远方之鸟”,也是一种意象,它们象征着希望一展抱负、济世经国的文士。

6

陶渊明的曾祖是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的陶侃。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大官。出生于这样家庭的陶渊明,当然从小受的主要是儒家教育。儒家积极进取,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陶渊明《荣木》诗云:“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这首诗写于四十岁时,表示自己要不忘孔子教导,到社会上去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儒家讲仁讲爱人。所谓做出一番大事业,乃是济民经国,不是像我们今天有些人这样只为自己发财的。

为济民经国,为国泰民安,这就是读书人求仕的目的,亦即“初心”。

但是,心中有此向往的鸟儿们飞出去,“远之八表”又怎么样呢?迎接它们的往往是狂风暴雨,而不是“和风”。

魏晋时期是最讲究门阀的时代。陶侃出身贫寒,如果没有击败苏峻的赫赫战功,他是不可能受封的。即使他封为长沙郡公了,人家还是以“兵”视之,看不起他。《世说新语·方正》:“王龄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受。直答语:‘王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王、谢两家是高门大族,瞧不起陶家。陶胡奴是陶侃第十子(一说是第九子),历尚书、秘书监,地位不低,还是热脸贴了人家冷屁股!

陶渊明们出仕,一般只能得到参军、主簿之类的职位,给人家打打酱油。即使做县令,照样还得受督邮的气,不可能大展拳脚。

而且,官场又十分黑暗。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有一位朋友被调上去做一个不算小的官。一年后相见,他的第一句话竟是“我算是掉进大染缸里去了”。想想陶渊明时代,那个染缸该有多脏!

儒家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不肯同流合污的。

既然“和风不洽”,那就该求心之所安者。心之所安,即独善其身也。只有归隐,才能独善其身,才能心有所安。在染缸里沉浮打滚,心何能得安?

前面在下解释《归鸟》首章时留下“求心”二字没讲,现在可以讲了。“翻翮求心”,就是“为了求得心安,只好掉转翅膀往旧林飞回去”。鸟翅叫翮。

7

《归鸟》诗里的“归鸟”是“向往远方之鸟”,陶渊明其他诗文里的“归鸟”是“知倦而返之鸟”。两种“归鸟”,两种意象。

前者象征前期心存出仕之念的陶渊明,后者象征后期归隐的陶渊明。

从所写为群鸟来看,则应说“向往远方之鸟”的“归鸟”是心存出仕之念的读书人的象征,“知倦而返之鸟”的“归鸟”,是求独善其身的读书人的象征。

陶诗两种“归鸟”,不可混而为一,故特出而表之,莫怪在下唆噢。

在下怎么会发现这一问题的?倒不是在下脑子特好使,而是在下译注古诗文,全用直译,不用意译,一个字也不能绕过去。

信、达、雅三字,在下但求信与达,雅就只好对不起它了。

其实,语译也只是一块敲门砖,若敲开了原文之门,弃之可也。还拿着它当作宝贝,说句不好听的话,那就是阿戆了也。



2018517

http://s11/mw690/002Bez0qzy7lcWQN9N0f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