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97@365皇统钱中元宝多(一)——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修正稿)

标签:
转载 |
金代钱币中,篆书钱占有相当的地位,其中以皇统钱为最甚,现已发现的皇统钱,大约有十多个品种之多,据笔者所知仅有楷书小平“皇统元宝”、折十真书“皇统重宝”等两个是非篆书皇统钱,其余均为篆书钱,其中篆书钱以“皇统元宝”为最多,还形成了系列篆书钱,这种系列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超大等六个规格,此外还发现有篆书“皇统通宝”小平钱和篆书“皇统重宝”超大型钱,最近,还发现有“皇统通宝”九叠篆折五钱。
篆书“皇统元宝”和篆书“皇统通宝”形成小平对钱,如果将其中篆书“皇统元宝”钱按大小排为一列,表面上这些“皇统元宝”钱的文字似乎一模一样,煞是好看,但是仔细分析仍然是可以看出其存在着根本区别。
关于此枚钱币的由来,则存在着两种说法:
一是1936年得自于北京房山县一金代古建筑的房梁上,有天显和皇统两枚孤品大珍,天显为日人购走,皇统则为泉商骆泽民购得,后归李映庵收藏(见《中国历代古钱币收藏与鉴赏》);
二是1936年得自辽宁法库王云峰之手,由北京泉商骆泽民购得,后归李映庵收藏。
两种说法差异很大,笔者认为,后种说法较为准确。此说法有李映庵本人于1943年《泉币》杂志第18期31页外埠出品栏目文章《皇统元宝》为证。
“皇统元宝篆书小平钱,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奉天法库县王云峰所得,售于北京汇钱堂骆泽民又转售于余……唯皇字从自,似乎高古,篆法玉筋,而茂密不及阜昌,宝字长冠,实开金钱之先河,纵非海内孤物,亦毛公鼎后出,一时无双。
余(注:李映庵)刻牙犊以盛之,缀以铭日:
肃慎之裔,至金集勋,掩有朔北,称帝燕云,赵宋输币,阜昌助军,岳家奋战,中道更
纷,熙宗庆幸,或有铸存,篆仿斯翁,怀英轻轩,质含硬锈,翠绿斑痕,海内孤品,泉友无不称奇。
昭按(罗伯昭按语):钱质铜铅合铸,微火烧之,铅失外溢,遂成凹状,非别有双钩文之制作也。”
可见李映庵先生收藏到这枚金代钱币的激动心情,皇统为金熙宗的第二个年号,其时间早于正隆年号,收集到皇统钱应该是金代钱币史、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从根本上改写的金代的历史。
李映庵先生收藏这枚篆书“皇统元宝”最后辗转归于国家博物馆,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http://s16/mw690/006hCKO9zy75QBidv430f&690
以下是国家博物馆对这枚钱币的说明:“这件皇统元宝钱青铜质,直径2.5厘米,重3.5克。20世纪30年代发现于辽宁省法库县。小平钱,色红紫,宽缘窄郭,面文“皇统元宝”, 篆书,旋读,文字凝重端庄。光背。铸于皇统年问(1141~1149年)。”
又有其他例证的支持,而东北,特别是辽宁一带,多有金代钱币发现,著名的折五篆书“崇庆元宝”就来自辽东。在现存的民国时代的奉天的报纸上有求购和出售钱币的广告,就有等诸多金代钱币的踪影,说明了金代钱币出土于辽金故地的一个事实,而今天,在东北辽金故地出土的大量窖藏钱币中就陆续出现了更多的皇统钱币新品种。也出现了新的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就是更好地证明。
二、新世纪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的新发现
进入二十一世纪,最早介绍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是2003年第三期《收藏界》杂志发表的叶柏光的文章《金代古钱币之大珍—“皇统元宝”小平白铜钱赏析》,文章介绍了一枚篆书“皇统元宝”:
http://s2/mw690/006hCKO9zy75QBiudFv51&690
在此篇文章的“编者按”中,编者写到:
“皇统元宝”乃古钱大珍,为玩家百余年来追求之尤物也。近年渔利之徒多有伪造赝鼎之品,掩人耳目,乱人视听,且丑陋不堪,上手即可识之。
http://s14/mw690/006hCKO9zy75QBiEEzzfd&690
在公开发行的书刊中,报道发现篆书“皇统元宝”小平仅仅为以上两例,近年来,刊载辽金钱币最多的《中国珍稀钱币鉴赏与投资》一书,介绍篆书“皇统元宝”四品,唯独没有篆书“皇统元宝”小平,可见在今天,篆书“皇统元宝”小平虽然不是孤品,但是仍然为相当珍稀的钱币。
从以上三枚篆书“皇统元宝”小平来看,它们都具有金代钱币的基本特点:制作规整,铸工精致。钱面背外廓均为细缘,这与金代钱币的铸制特征一脉相承。
从钱币的篆书文体来看:其篆书“皇”字上部从“自”,而不是从“白”,下部“王”字中横为“一竖”所断开,其“宝”字为长冠宝,类似双王宝,但是这种宝字写法实际为“缶宝”在篆书中的一种写法,而“元”字与南唐篆书“开元通宝”的元字相像。
在网络博客上,关于篆书“皇统元宝”小平的博文不多,可以说是流传有序的仅有:
《金皇统元宝篆书小平》拾珍泉痴发表于12/08/1(大蜀堂珍泉赏晰)(图1)
2002年,此泉出土于山西吕梁地区。直径23.8毫米,厚1.8毫米。径小质厚,外廓边缘有方向一致的磨痕,锈层明显,红绿蓝间,当为熟生坑佳品。
http://s5/mw690/006hCKO9zy75QBjOFhi54&690
而在辽金泉的博文《金朝钱币之五---皇统元宝、通宝、重宝》 (2010-11-23)中介绍一枚白铜“皇统元宝”篆书小平,(图2)这与《收藏界》杂志上出现的那枚白铜“皇统元宝”篆书小平相似。
至今,所发现的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都是传世品,在本世纪东北出土的金代窖藏钱币中。此钱也是极为少见的。
而在文章《元代驿路上的遗钱》一文中介绍了一种其他版别的篆书“皇统元宝”小平,此钱绝对是流传有序,它来自内蒙四王子旗的大井城乡红土湾村(距净州路故城遗址20 余里),原由一位八旬老太太收藏,后由其孙与其他同时收藏的一串古钱一起携至呼和浩特出售。
http://s15/mw690/006hCKO9zy75QBjYZsy0e&690
而不是从“自”,下部为完整的“王”字,而不是断笔“王”,其“元”字,也与以上“皇统元宝”的“元”写法不同。因此,文章认为,“由是可以证明, 金代的皇统元宝小平钱至少应当有两种版别, 今后或许仍会有新的发现。”
这枚皇统元宝则为白铜质,钱径2 4毫米,厚1 毫米, 重3.4 克。“它铸工精良、文字秀美, 真可谓开创金代钱币铸造之先河, 并世而无双!”
京川游侠在博文《也说金代珍泉《皇统通宝篆书光背小平》铜钱》也介绍一枚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直径23.8毫米,重4.83克:
http://s4/mw690/006hCKO9zy75QBkmklde3&690
在360个人图书馆的“兰黛公主”的文章《皇统元宝篆书小平母钱—古泉名珍鉴赏》给出一枚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直径25毫米,这枚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其“皇”的下部为一个完整的“王”字,应该与上面提到“四王子旗”出土的那枚“皇统元宝”篆书小平钱的“王”字写法类似,(上右图)
上海老城隍在2010年也曾拍卖过一枚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直径23毫米,重量3.2克:
http://s10/mw690/006hCKO9zy75QBlwivL29&690
三、人们对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的研究
其实上述结论有失偏颇,金代篆书小平钱,而“宝”字多从篆书“缶宝”,且为“长冠宝”,而边缘也比篆书“皇统元宝”要粗一些。篆书小平钱多厚重,直径基本在25毫米上下。
北泉轩的博文《【研泉读史28】皇统元宝之比较》对东北发现的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有这样的论述:
篆书小平皇统元宝历来被泉家奉为至宝,稀缺到以个位数计。然而,时代在发展,古物的复出似乎也在发展。目前所见、所存,至少有三种版别。
一是,常态版。盯住一个统字。左边小葫芦下吊一把伞,右边似乎十下有兄。
http://s16/mw690/006hCKO9zy75QBLTUmz6f&690
二是,变十版。统字右边那个十字,两端上翘,或曰:双挑。似做举手投降状。三是,穿丝统。统字左边那个小葫芦连同吊伞,被一竖穿到底,故称之。
笔者收藏到第一枚篆书“皇统元宝”小平,来自内蒙与吉林白城交界处的科右中旗:
http://s14/mw690/006hCKO9zy75QBlOIbz1d&690
此钱直径23.75、郭厚1.75、穿宽5.35毫米,重量5.22克。与拾珍泉痴收藏的篆书“皇统元宝”小平其直径、郭厚基本相同,均为“径小质厚”的钱币。
第二枚为泉友冯先生惠赠,来自金源重地“金上京”附近,为五常出土:
http://s11/mw690/006hCKO9zy75QBmk9qq2a&690
这枚钱币钱径23.5毫米,郭厚1,6毫米,重量为4.5克。为东北常见蓝绿锈钱币,为典型的篆书“缶宝”。这两枚钱币均为东北生坑钱币,这枚钱币应该是一种新的版式,“皇”上半部从“自”,而半部分为完整的“王”字。而“宝”字的“缶”的篆书写法也与其他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不同。从目前情况看,这种篆书“皇统元宝”小平钱是首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