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随拍之三(内廷后三宫)

标签:
北京故宫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
分类: 行走随拍随手随心 |
故宫随拍之三(内廷后三宫)
北京故宫(紫禁城)建筑群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即人们通常说的三宫六院,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内廷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的外朝。外朝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内廷建筑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如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特别是内廷之后的御花园,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等,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
站在保和殿后云龙大雕石上方向北俯瞰,便是紫禁城内廷的大门——乾清门,门里就是后三宫。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乾清门面阔5间,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中开三门。门两侧为八字形琉璃影壁,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显得华贵富丽。这里就是清代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御门听政”是历代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皇帝主持朝廷会议,聆听内阁及各部院大臣的奏报或奏言,进行议商,做出决断,发布谕旨。
过了乾清门,有高台甬路(中间为御路)通向乾清宫。
乾清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是明清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自清雍正移居养心殿后改为接见外国使臣的场所。
乾清宫是紫禁城内廷正殿。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乾清宫正殿雕龙宝座上方悬着由清代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正大光明”匾,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密建皇储(立太子)的“建储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
宝座后面有雕龙屏风,宝座前有御案。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乾清宫后面的交泰殿,建于明嘉靖年间,顺治、康熙和嘉庆年间重修,原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用来存放“清二十五宝”御玺。
内庭最后面是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辟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成婚。
坤宁宫北面是御花园,原名宫后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万春亭和千秋亭据说是现存古亭中最为华丽的。御花园的后门叫承光门,其北为顺贞门,再向北就是故宫北门神武门了。
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外东路南部是皇子居住的撷芳殿,俗称南三所,北部是乾隆皇帝营建的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外西路南部是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北部除皇太后居住的寿安宫外,还有英华殿等佛堂建筑。
寿康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始建,至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2015年10月10日,“甄嬛”居所寿康宫正式开放。现内有介绍崇庆皇太后与乾隆母子情深的文物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