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2017-01-23 12:31:11)
标签:

北京故宫

外朝三大殿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分类: 行走随拍随手随心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北京故宫(紫禁城)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是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开始在元大都宫城的基础上兴建的,至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落成。紫禁城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和扩建,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24年清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在紫禁城生活居住和对中国实行统治,其中有明朝皇帝14位、清朝皇帝10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

紫禁城规划严整、有序,布局严谨﹑和谐,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处处体现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了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紫禁城的整个建筑布局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贯穿紫禁城的中轴线,也是皇城和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气魄宏伟,极为壮观。这条中轴线的皇城段,则是专供皇帝用的御路(或称御道)。

紫禁城建筑群按“前朝后寝”的古制布局,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前部为外朝,以象征政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后部为内廷,以帝后居住地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最后部为御花园。

 

走进午门后,会看到广阔的大庭院——太和门广场,面积约26000平方米。广场北头就是外朝宫殿大门——太和门。广场东西两侧是排列整齐的朝房、廊庑,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内金水河,河上有5座精巧的单孔汉白玉拱桥,随河宛转,形似玉带。内金水桥是紫禁城内最大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相同,正中的是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再两侧为品级桥。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也是北京故宫里最大的宫门,堪称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初称奉天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改今名。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清代“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太和门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汉白玉基座,梁枋彩绘。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清光绪十四年(1888)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也成了紫禁城里最年轻的建筑了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太和门前有铜狮一对,左雄右雌,威武凶悍,是故宫六对铜狮中最大的一对。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太和门前的丹陛石很气派。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在太和门丹陛石上方回望午门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在太和门丹陛石上方北望太和殿


太和门基座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板和望柱,望柱下方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基座四角是大号的龙头。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走过太和门,会看到更为广阔的庭院和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广场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皇帝派将出征也是在这里进行。

 

太和殿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是整个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和核心空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基,造型恢宏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初名奉天殿,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明嘉靖时改名皇极殿,清顺治时始称太和殿。太和殿屡遭焚毁,多次重建,现在看到的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面阔11,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太和殿屋脊两端装有高3.36米、重约4300公斤的大吻。檐角装有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

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太和殿有承重大柱72,中间的6根直径1米、用深浅两种颜色的金箔贴成云龙图案,上面支撑的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轩辕镜。殿内中央设有七层台阶、高约2米的地平床,其上的髹金漆云龙纹宝座是明代的遗物,宝座后设有七扇雕有云龙纹的髹金漆大屏风宝座前两侧摆放着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身驮装有五谷的宝瓶,称为太平有象,寓意天下太平,吉祥有余,而且象身四脚立地,稳如泰山,象征社会的安定和政权的稳固;甪端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皇帝是圣明之君;仙鹤被古人认为是一种长寿鸟,象征着江山长存;香亭是从香炉演变而来的,放在殿中,象征着国家安定、江山稳固。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复制品,原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流失。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故宫内有大小水缸308口,用来防火,称为门海,也叫太平缸或吉祥缸。太和殿周围有多个镏金大太平缸,每个重2吨。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太和殿前台阶中间御道上的丹陛石更有气魄,雕有9条蟠龙和祥云、寿山等,是皇帝身份的象征。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建立在一个连体的土字型三层台基上。台基南北长230米,高8.13每层周围都环以汉白玉石雕云龙云凤望柱栏板望柱下方有石雕排水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之景观。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三大殿中面积最小的。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正中是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保和殿,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称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清朝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为了达到其长期统治目的,除采用其它措施外,还在宫殿、城门的名称上大做文章。由于当时接连不断的反清斗争危及着满清封建贵族的统治,清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安”与“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如将紫禁城内“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内宫平稳之意。“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既涵盖了“承天启运”的命名意旨,又纳入了“安邦治国、国泰民安”的思想,还有皇城的“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三个门,都突出了一个“安”字,以示外安内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