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随拍之二(外朝三大殿)

标签:
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
分类: 行走随拍随手随心 |
北京故宫(紫禁城)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是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开始在元大都宫城的基础上兴建的,至1420年(永乐十八年)基本落成。紫禁城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朝多次重修和扩建,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24年清逊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在紫禁城生活居住和对中国实行统治,其中有明朝皇帝14位、清朝皇帝10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
紫禁城规划严整、有序,布局严谨﹑和谐,建筑形式雄伟庄严,处处体现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了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紫禁城的整个建筑布局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贯穿紫禁城的中轴线,也是皇城和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气魄宏伟,极为壮观。这条中轴线的皇城段,则是专供皇帝用的御路(或称御道)。
紫禁城建筑群按“前朝后寝”的古制布局,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前部为外朝,以象征政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后部为内廷,以帝后居住地的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最后部为御花园。
走进午门后,会看到广阔的大庭院——太和门广场,面积约26000平方米。广场北头就是外朝宫殿大门——太和门。广场东西两侧是排列整齐的朝房、廊庑,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广场南部自西向东蜿蜒流淌着一条如弓形的内金水河,河上有5座精巧的单孔汉白玉拱桥,随河宛转,形似玉带。内金水桥是紫禁城内最大最壮观最华美的一组石桥,功能和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桥相同,正中的是御路桥,东西两侧为王公桥,再两侧为品级桥。




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也是北京故宫里最大的宫门,堪称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初称奉天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清代“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太和门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汉白玉基座,梁枋彩绘。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也成了紫禁城里最年轻的建筑了。



太和门前有铜狮一对,左雄右雌,威武凶悍,是故宫六对铜狮中最大的一对。




太和门前的丹陛石很气派。




在太和门丹陛石上方北望太和殿
太和门基座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板和望柱,望柱下方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基座四角是大号的龙头。
走过太和门,会看到更为广阔的庭院和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太和殿广场面积有3万多平方米。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广场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和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皇帝派将出征也是在这里进行。
太和殿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是整个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和核心空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基,造型恢宏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初名奉天殿,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明嘉靖时改名皇极殿,清顺治时始称太和殿。太和殿屡遭焚毁,多次重建,现在看到的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的。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
太和殿屋脊两端装有高3.36米、重约4300公斤的大吻。檐角装有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
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故宫内有大小水缸308口,用来防火,称为门海,也叫太平缸或吉祥缸。太和殿周围有多个镏金大太平缸,每个重2吨。
太和殿前台阶中间御道上的丹陛石更有气魄,雕有9条蟠龙和祥云、寿山等,是皇帝身份的象征。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建立在一个连体的土字型三层台基上。台基南北长230米,高8.13米,每层周围都环以汉白玉石雕云龙云凤望柱栏板,望柱下方有石雕排水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之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