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圣陆羽

(2011-12-23 21:44:05)
标签:

陆羽

竟陵

茶经

和尚

皎然

字号大

文化

分类: 武夷茶道

http://s15/middle/8de478a6gb4e91e71cd4e&690

 

 

陆羽(公元733-804年)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他一生嗜茶也精于茶,因为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专著——《茶经》而名传千古,流芳百世。

陆羽的身世十分有趣,而且充满了传奇意味。依他的自传所说,他出生在唐玄宗时期的开元二十一年(733),父母不知,3岁时被于竟陵的一座小石桥下。竟陵的龙盖寺住持智积路过小桥时,听见了雁群的哀鸣还有孩童的哭泣声,于是下桥察看,发现了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的陆羽,还有以翅为孩童取暖遮风的大雁。住持抱着婴儿,带回了寺中抚养。而这座小石桥也因此被后人称作了“古雁桥”。这个故事不知道各位看着是否觉得有趣又熟悉呢?鸟群以翅护婴儿,这个情节和的诞生明明就是一个模式的。

由于婴儿“来路不明”,住持用《易经》为婴儿取名。结果是占得了“渐”卦,卦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住持为婴儿取名为陆羽,字则为“鸿渐”。这件事在《唐国史补》和《新唐书·陆羽传》中均有记载。和尚取名一般不是会以佛教内容或是抱回婴儿的地点为名么?为何会选择用《易经》的方式取名呢?怎么又正巧占得了“渐”这一个卦呢?加上前面传奇式的出身,我看陆羽的身世,大概就如历代皇帝的(后人)记载,出生时要么天放异彩要么明星璀璨要么梦日入怀之类是同一个道理吧……要不怎么说……是个伟人呢?您说是吧~?(*^__^*)

小陆羽的孩童时代,实在是个“反骨”。他由住持亲自教导学文识字,诵读佛教经典,也教他煮茶品赏。按理来说日日的影响日日的相处,小陆羽应该有挺高的“觉悟”,也应该会和住持的关系混的不错。不过这个陆羽就是不愿意老实地做个小沙弥,打死也不愿剃头。在9岁那年,他师父让他抄佛经,陆羽不愿,还和师父抬杠,展开了一场争论。老和尚跟他讲:“一切度是虚妄~~你要超脱轮回~~脱离苦海呐~~”(这句话偶经常在寺院听到~~尤其是在功德箱的附近囧)陆羽却说:“孔老头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偶要是剃头做了和尚,那不是要被天下儒士笑是不孝子呐~”说完了还指天画地的,要学习和宣传孔孟之道。(我看这情况怎么就和“俺长大了去捡粪,捡粪攒钱,攒钱娶婆娘”那么类似捏~~生的小孩继续捡粪~o(╯□╰)o咳……不要理偶……偶不是想那那个和那个等视滴……你们不要鸡动……)

文谈不得那就武力压迫吧……老和尚罚他扫寺院,洁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就等着他能有一天“大彻大悟”……不过偶们小陆羽就是打死也不要做和尚,誓死不“低头就范”。木有纸学字,他干脆就拿竹划在牛背上,还拿着张衡的《南都赋》天天在喃。这架势,怎么怎么就和偶打死也不剪发一样捏?所以有言道“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呐~囧~见陆羽不悔改,又怕他出去了受到外面的影响,干脆就把陆羽紧闭了,叫他种种花草剪剪树木,再派个老僧监视他。一个少年仔哪里受得了这种天天被监管的事情啊,干脆就在12岁那年跳墙跑路,到了戏班子做伶人了。

说老实话,陆羽长的是不咋样滴……而且还口吃……不过这就是伟人的不同……外表不怎样,那内在是别人不能比的嘛……他聪明,而且幽默……你知道中央表演学院收学生的时候,为什么那么看重皮相咩?那是因为人家是最高的国家表演学院啦……专门培养新一代演员的……不是说长的一般的人学表演木有天赋……问题是一个学院能收整个国家多少学生啊?作为一个国家的代表,那当然就只能收外表最出众,又有演艺天赋的咯~除非你是悟性超强天赋超高~才能大大的好~否则~~~你就走这个例外的例外咯~~还有这么一种人,你也可以凭自己超级“个性”的外貌进去~你知道是为什么??答案就是……国家也收“保育类动物”囧……而在戏班子……陆羽这么受欢迎……就是这类的代表……他在演丑角成功后,还曾经编写了三卷的笑话书,名字叫做《谑谈》。

唐天宝五年(746)的时候,河南尹李齐物被贬到了竟陵做太守,他倒是个励精图治的人,而且慧眼识才,介绍了陆羽去火门山邹夫子那儿读书,这才让陆羽真正开始了正规的文化学习。

 

唐天宝十年(751)陆羽学成,离开了火门山。在这一年,礼部郎中崔国辅北边到竟陵做司马,这样一来,这两个年龄相差了有46岁的老少,结为了忘年交。他们交游三年,情谊深切。在陆羽去巴山考察茶事的时候,崔国辅还赠送了物资给陆羽。这两人的情谊被载入了《唐才子传·崔国辅传》,成为了千古美谈。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造反,陆羽为了避难躲到了南方。他南渡长江时,沿江考察了湖北、江西、江苏、浙江一带的山势地貌,尤其对茶园和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在陆羽的一生中,他结交了不少的好友。在他流落到了太湖之滨的无锡,认识了无锡尉皇甫冉。甫冉是一个有多才艺好结友的人,他做一方父母官,也不以衣服外貌取人,陆羽和他也结为了好友。

不过真正和陆羽关系最铁的,还是至德二年他24岁时到了吴兴时结识的出名和尚诗人皎然。皎然出身世族,自幼出家,精于佛家经典这就不用说了,而且在当时他名声极大。那要是按照宗族来看,皎然还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们两人一同居住在妙喜寺大概有3年,天天朝夕相对,相见恨晚。这两人相交莫逆,从结识到死别40多年,情谊深厚,还被载入了《唐才子传》。

上元元年(760)陆羽到苕溪隐居,开始干正活,编写《茶经》。在这段时间,陆羽也不是闭门造车,他依旧出门游历手机资料,也和雅士高僧交往研究茶道。上元二年秋,陆羽还撰写了《卢文学自传》。再过几年到了永泰元年(765),陆羽《茶经》初稿完成,社会名流争相传抄,受到了好评。再加上陆羽自身的人品和诗词书法的造诣,陆羽在湖州的上流有着不错的声望。

大历七年(772),书法家政治家颜真卿到湖州任刺史,当时一批名士都聚集到了他的身边,这其中就包括陆羽和皇甫冉,湖州的茶事一时热闹非凡。在大历八年到九年的时间,陆羽做了颜真卿的幕僚,参与韵书《韵海镜源》的编写。大历八年十月二十一日的时候,陆羽亲自设计组织施工的茶亭落成。这个亭子落成于“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所以叫做“三癸亭”。它还有个别名叫做“三绝亭”,这三绝是:陆羽设计、颜真卿题匾、皎然写诗记事。这个三绝亭是我国茶文化史上早期最负盛名的品茗地之一,湖州雅士品茗赋诗就在这里相聚。

陆羽的《茶经》具体在建中元年(780)才真正完成,前后花了有30年的时间。陆羽走遍名川大泽鉴泉品茶,为他写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除了陆羽本身对儒学的了解和与名僧研讨的佛教观点,陆羽在湖州期间还有一位红颜好友——女道士李冶(字季兰)交往甚深。这让陆羽在编写《茶经》时有了道家的精华观点,使得《茶经》成为一本贯穿三教的有深度的茶书。《茶经》完成,可以说是轰动了朝野,朝廷两次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坏人“太常寺太祝”,陆羽都拒绝了。他依旧过着四处品茶鉴泉的生活,走过了余杭、苏州、绍兴、无锡、南京等地。

贞元末年(804),陆羽逝世。人们依照他的遗愿把他埋葬在了妙喜寺附近的苕溪边上,就在他的挚友皎然和尚的塔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