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阅读杂感一
(2023-05-15 09:03:47)
标签:
文化 |
“贾宝玉和石头是什么关系?甄英莲是怎么死的?林黛玉逝世时多大岁数?龙阳之兴是什么意思?脂砚斋是谁?”我教过高中语文,和高中语文老师谈论《红楼梦》,我总要先考考他们上述五个问题,我知道这样发问颇似孔乙己“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一样迂腐,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对《红楼梦》研究得有多深透,我只是想调研高中语文老师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毕竟,现在力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语文老师总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吧。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我至少问过50位高中语文老师,能给出满意答案的不超过5位。
我设计如上问题是因为5个问题能够从多方面考察读者对《红楼梦》的了解程度。弄不清贾宝玉和石头关系,对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几乎无从谈起;甑英莲怎么死的是个犄角旮旯而又比较肤浅的问题,书中只是隐晦的一笔带过,这个问题能够检视读者的细心程度;林黛玉的岁数红学界一直有争议,其实是作者的疏漏导致的,一个有质疑精神的读者应该发现作者在文中对林黛玉年龄的交代存在前后矛盾;龙阳之兴指的是喜好男色,弄懂这个词语反映出读者对《红楼梦》一些字词的准确理解程度;脂砚斋是谁?我也说不出准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红学界大致给出的几种猜测,作为语文老师至少应该知道有个脂砚斋的人评论过《石头记》(亦即《红楼梦》)吧,也应该知道《红楼梦》有不同的版本流传下来,内容有一定的差异。
事实上,五个问题一个答不上也不影响一般读者对《红楼梦》的阅读,但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如果真的细读过三遍以上《红楼梦》,自然会关注到上述问题或在阅读中产生相应的疑问。我了解的真实情况是,高中语文老师中,深读过《红楼梦》的为数不多,关注《红楼梦》研究成果的少而又少,个别语文老师甚至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红楼梦》。前几年,江苏高考必考《红楼梦》的阅读,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去读《红楼梦》,而是抄近路直接带学生背诵《红楼梦》相关问题的答案,据说应试效果很好。
我对基层语文老师阅读《红楼梦》的现状有所了解,眼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轰轰烈烈,不禁疑惑:这种热度能持续多久?又能取得怎样的成效?阅读《红楼梦》对于爱好者是趣事,但对于因应试而不得不读的师生来说不可谓不是痛苦的精神折磨,因为仅仅读懂《红楼梦》的表面文字意思就要跨越字词诗句戏曲人文习俗等一系列障碍,要有大量的时间成本沉没其中,而这样的投入显然与收获不成比例。因为新高考根本不考《红楼梦》的细节内容和知识点,即使去年作文题涉及到《红楼梦》,但读不读《红楼梦》几乎不影响作文答题。生活中,读懂《红楼梦》甚至连谈资都算不上,现在有多少人愿意和你坐下来聊聊《红楼梦》呢?